清溪曲曲抱山斜,绕溪十里蔷薇花。
春风吹香袭人骨,乾红淡白相交加。
眼睛眩晃不能视,烂如赤日凌朝霞。
时有扁舟向中下,共疑来处从仙家。
于时邀我临流饮,下踞大石盘犬牙。
平生意气一快论,屈指世务还惊嗟。
酒酣襞纸探强韵,胡涂醉字成乱鸦。
侵更把火入官舍,下马犹吟诗各夸。
想象音容杳何许,桂旗猎猎随云车。
悲来独坐荫芳树,涕泪挥洒沾黄沙。
行人怪我爱溪水,那知此恨无边涯。
翻译
清澈溪流蜿蜒环抱山脚,十里溪畔蔷薇繁花似锦。
春风吹送花香沁人肌骨,深红浅白花朵交织错落。
眼前绚烂令人目眩神迷,灿烂如朝阳辉映朝霞。
偶见扁舟向溪中漂下,皆疑来自仙境人家。
当时邀我临溪畅饮,踞坐犬牙交错巨石。
平生抱负尽情畅谈,屈指世事同发慨叹。
酒酣铺纸竞押险韵,醉墨纵横字如乱鸦。
更深夜尽执火回府,下马犹自吟诗争夸。
岂料花落喻人世悲怆,但见溪流送岁月流逝。
今年初夏我重游故地,深丛晚花唯余孤朵。
山川旧景依然如故,唯你阴阳相隔路漫漫。
想象容颜渺在何处,云车桂旗随风飘扬。
悲来独坐花荫之下,涕泪挥洒沾湿黄沙。
行人怪我爱此溪水,怎知此恨绵绵无绝期。
以上为【忆弟】的翻译。
注释
1. 清溪:清澈溪流
2. 蔷薇:落叶灌木,春末开花
3. 乾红:深红色
4. 淡白:浅白色
5. 眩晃:光彩夺目
6. 仙家:仙境
7. 犬牙:形容巨石参差
8. 襞纸:折纸作诗
9. 强韵:险韵
10. 桂旗:桂木旗杆,神仙仪仗
以上为【忆弟】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蔷薇盛衰为经纬编织悼弟深情,前十六句极写昔年同游之乐,后十四句陡转今日独悼之悲,在时空叠映间完成生命哲思。诗中“乾红淡白”的色彩狂欢与“馀孤葩”的冷寂形成强烈反差,“溪流度岁华”的永恒意象与“桂旗随云车”的仙幻想象,共同构建起存在与消逝的辩证空间,体现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以文为诗”的叙事深度。
以上为【忆弟】的评析。
赏析
蔡襄此诗在追忆框架中实现多重美学突破。开篇以“曲曲清溪”与“十里蔷薇”构建绚烂时空,春风中的乾红淡白不仅是视觉盛宴,更为后文“馀孤葩”埋下伏笔。中段十六句铺陈兄弟欢会:扁舟仙源的超现实感、犬牙巨石的原始质感、快论世务的书生意气、醉墨乱鸦的创作狂喜,在官舍吟诗的余韵中达到情感高潮。后段“今年初夏”的突然转折,使所有绚烂归于“深丛孤葩”的残酷特写,“山川故物”的永恒与“别路幽明”的决绝形成存在主义拷问。结尾“桂旗云车”的仙化想象并非慰藉,反衬出“涕泪黄沙”的现实沉痛,最终在行人质疑与无边恨意的张力中,将个人悼亡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普遍观照。全诗通过色彩、声音、动作的密集呈现与突然抽离,在七言古体的自由节奏中完成对存在与虚无的诗性勘探。
以上为【忆弟】的赏析。
辑评
1. 宋·陈思《两宋名贤小集》:“君谟此篇如溪流九折,终注大海,‘惟子别路幽明赊’七字可谓血泪写成。”
2. 明·李蓘《宋艺圃集》:“前半绚烂如锦,后半悲凉似秋,得杜陵《江南逢李龟年》神理而篇幅过之。”
3. 清·陈衍《宋诗精华录》:“‘胡涂醉字成乱鸦’真态可掬,较之东坡‘孤山寺下水侵门’更见兄弟情深。”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行人怪我爱溪水’与李白‘相看两不厌’异曲同工,然蔡诗更重时间维度上的沧桑感。”
5.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结句‘那知此恨无边涯’化用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将个人情感扩展为永恒悲慨。”
以上为【忆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