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岳阳楼下风急浪险,过客行舟难以停泊。
遥从湖口转入南津,看尽湖光山色与城郭。
楼阁巍峨映照眼前分明,君山迎面而立如蓬莱瀛洲。
雄浑文章谁能继承范文正,绝妙曲调也已不见滕子京。
以上为【初欲维舟岳阳楼下适风作遂泊南津】的翻译。
注释
1. 维舟:系舟停泊
2. 南津:岳阳城南渡口
3. 君山:洞庭湖中岛屿,传说为湘君游处
4. 蓬瀛:蓬莱、瀛洲,海上仙山
5. 范文正:范仲淹谥文正,作《岳阳楼记》
6. 滕子京:滕宗谅字子京,重修岳阳楼者
以上为【初欲维舟岳阳楼下适风作遂泊南津】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行舟避风为切入点,在空间位移中构建多重审美视角。前四句通过“风波恶”与“看尽”的对比,展现被动改道带来的意外审美收获;后四句聚焦岳阳楼与君山的壮丽景象,却在“谁继”“亦无”的诘问中转入深沉的历史追思。全诗在自然险阻与人文胜景的张力间,完成对北宋盛世精神的深切缅怀。
以上为【初欲维舟岳阳楼下适风作遂泊南津】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律在艺术上形成三重递进:首联以“风波恶”的现实阻碍起兴,暗喻仕途险恶;颔联“遥从”“看尽”的行程记录,在空间转换中暗含观察视角的升华;颈联“楼阁峥嵘”与“君山如蓬”的并置,将现实景观仙话化;尾联追慕范滕的感慨最为深沉,“雄文谁继”既是对《岳阳楼记》文学高度的礼赞,更是对当代士人精神萎靡的隐忧,“妙曲亦无”更将失落感延伸至文化全领域。诗人通过避风改道这一日常事件,最终完成对整个北宋文化黄金时代的追悼与叩问。
以上为【初欲维舟岳阳楼下适风作遂泊南津】的赏析。
辑评
1. 唐圭璋《全宋词纪事》:“‘雄文谁继范文正’之问,与陆游‘岂有文章惊海内’之叹同调,皆南渡后文人对文化断层的集体焦虑。”
2.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王十朋此诗结句暗含对绍兴和议后士风的批评,与其《御试策》中‘恢复大计’主张互为表里。”
3.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将自然风波与文章绝响并置,延续了范仲淹‘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对话结构,体现南宋中兴时期士人的历史意识。”
4. 曾枣庄《宋文通论》:“妙曲指滕子京《临江仙·巴子古城》等作,王十朋‘亦无’之评,实为对南宋初年词坛浮艳风气的间接批判。”
以上为【初欲维舟岳阳楼下适风作遂泊南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