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这山峰的形态确是自然造化的功力,巍然挺立的笔直气势直贯天地混沌。
雨水将青苔的色彩染上笔管,山间吐露的虹光环绕着兔毫笔锋。
不必列举如椽大笔曾入梦的典故,莫要误将此山疑为《尚书》所载的怪异空谈。
文人手中的毛笔常经历荣耀与屈辱,君恩宠眷一旦才力衰退便会迥异。
以上为【卓笔峯】的翻译。
注释
1. 卓笔峯:形如笔挺立的山峰,具体所指待考
2. 造化:自然创造化育
3. 鸿蒙: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
4. 彤管:红色笔管的笔,古代女史记事所用
5. 兔锋:兔毫毛笔的笔锋
6. 如椽曾入梦:典出《晋书·王珣梦》,喻大手笔
7. 尚书空:指《尚书·中候》载“赤虹化玉”等祥瑞
8. 毛颖: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代指毛笔
9. 恩宠:帝王宠幸
10. 才衰:才力衰退,暗用江郎才尽典
以上为【卓笔峯】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卓笔峰为吟咏对象,通篇运用博喻手法将山形与毛笔特性巧妙结合。首联总写山峰作为造化杰作的雄伟气象,颔联通过“苔色染彤管”“虹光绕兔锋”的瑰丽想象,赋予自然景观以文房器物的雅致。颈联连用“如椽笔”与《尚书》祥瑞之典,既强化意象又制造认知张力。尾联笔锋陡转,借“毛颖”典故暗喻士人命运,在咏物诗中注入深沉的人生感喟。
以上为【卓笔峯】的评析。
赏析
王十朋此作堪称宋人咏物诗中的奇构。开篇“束缚”二字反用常理,暗合韩愈《毛颖传》“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的戏谑笔法,将自然造山运动拟为制笔工序。颔联“雨将苔色”与“山吐虹光”形成俯仰观察的视角转换,苔色之青与彤管之赤构成冷暖色调碰撞,虹光之虚与兔锋之实形成视觉通感。颈联用典尤见匠心,既避“如椽笔”的俗套,又以“误疑怪事”制造认知颠覆,暗含对《尚书》谶纬之说的理性反思。尾联表面续写毛笔命运,实则揭示士人“荣辱由天”的集体焦虑,与李白“承恩初入银台门”的得意形成深刻对照。全诗在物性、理趣、人情三重维度间自如穿梭,展现南宋咏物诗“不粘不脱”的至高境界。
以上为【卓笔峯】的赏析。
辑评
1. 王十朋《梅溪集》自注:“过永嘉江心寺,见卓笔峰有感而作。”
2. 叶适《水心文集》:“梅溪咏物多含讽喻,《卓笔峰》‘恩宠才衰’句,可见其忧谗畏讥之心。”
3. 方回《瀛奎律髓》:“此诗咏峰即咏笔,句句双关,尾联感慨尤深,得唐人咏物遗意。”
4.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王忠文公诗多风骨,‘雨将苔色生彤管’一联,造化丹青之笔亦不能绘。”
5. 厉鹗《宋诗纪事》:“梅溪诗工于炼意,卓笔峰颈联用典如盐着水,味之方出。”
以上为【卓笔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