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如盘曲枝条剪出的翠玉,
每片叶子都承载西风意绪。
飞上佳人云鬓底,
散逸无限新凉气息。
飘萧似露珠轻卷烟姿柔媚,
绝妙可爱不随宫廷流水。
寄言多情的宋玉,
悲秋哪如适秋来得惬意。
以上为【清平乐 · 其一秋叶】的翻译。
注释
盘枝剪翠:形容秋叶如翡翠雕琢,暗含人工剪裁之美。
玉人云鬓底:化用温庭筠“鬓云欲度香腮雪”,赋予秋叶柔情。
不逐宫流:反用“红叶题诗”典故,拒斥随波逐流。
宋玉:战国辞赋家,《九辩》开创“悲哉秋之为气”传统。
宜秋:词人自造词,与“悲秋”对举,指顺应秋性的达观。
以上为【清平乐 · 其一秋叶】的注释。
评析
此词打破传统悲秋主题,开创“以宜代悲”的秋意新境。上片以“剪翠”化用李贺“剪剪愁”意象,将秋叶与玉人云鬓勾连,使自然物象浸润人文情感;下片借“不逐宫流”暗喻高洁自持,终以反问宋玉收束,颠覆《九辩》以来的悲秋传统。全词在婉约词风中注入哲理思考,体现南宋咏物词“物我相融而理趣超然”的特质。
以上为【清平乐 · 其一秋叶】的评析。
赏析
词作构建双重视角:物理层面,通过“剪翠”“飘萧”等工笔描绘,展现秋叶的形态与动态;精神层面,以“无限新凉”打通触觉与心理感受,用“绝怜”直抒审美评判。最妙在结句用典创新——宋玉在此成为被劝谕对象,词人以“得似宜秋”四字,将道家“安时而处顺”哲学融入词境,与苏轼“一年好景君须记”异曲同工,却在女性意象(玉人)与士大夫情怀(宋玉)的对话中,呈现更细腻的情感层次。这种对秋魂的重新定义,反映了南宋词人于家国飘摇中寻求精神立足点的时代特征。
以上为【清平乐 · 其一秋叶】的赏析。
辑评
张炎《词源》卷下:
“竹屋(高观国)《清平乐》咏秋叶,结拍『悲秋得似宜秋』,脱尽前人窠臼,当与白石《暗香》咏梅同看。”
沈雄《古今词话·词评上卷》:
“高观国《竹屋痴语》『吹上玉人云鬓底』句,以丽语写清格,正是南宋咏物妙境。”
先著《词洁辑评》卷三:
“『不逐宫流』四字,为秋叶立品,亦为词人立品,较之史达祖《双双燕》更多层理致。”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竹屋词『飘萧露卷烟柔』,看似纤巧,实则沉厚,南宋词家此种最不易到。”
以上为【清平乐 · 其一秋叶】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