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脉有
阴阳者,何谓也?
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
答曰:其
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
此为实,
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
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
发热者,何?
答曰:阴脉
不足,阳往从之;阳脉
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
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脉微,
名曰阳
不足,
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曰:何谓阴
不足?
答曰:假令尺脉弱,
名曰阴
不足,
阳气下陷入阴中,则
发热也。
阳
脉浮(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其
脉浮,而
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
发热而躁烦也。
脉(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
名曰阳结也。
脉(一云夏脉)累累,如循长竿者,
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
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
阳气(一云
阴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
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
名曰促(一作纵)。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
名曰动。阳动则
汗出,阴动则
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
名曰动也。
阳
脉浮大而濡,阴
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
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
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
则为减,大
则为芤。减
则为寒,芤
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问曰:病有战而
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答曰:
脉浮而紧,按之反芤,
此为本虚,故当战而
汗出也。
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
脉浮,故当
汗出而解也。
若
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
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
汗出解者,何也?
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
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
汗出而解者,何也?
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
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
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
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
答曰:
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
脉浮而解者,濈然
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
汗出也。
问曰:病脉,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
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
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脉,是其本位。
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
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寸口
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
此为在藏也。
趺阳
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
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
脉浮而涩,故知脾气
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
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寸口
脉浮而紧,浮
则为风,紧
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
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
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
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
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
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
发热,此医发其汗,令
阳气微,又大下之:令
阴气弱,五月之时,
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
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
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
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府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体形不仁,乍静乍乱,
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灾,若
汗出发目闰,喘不休者,
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此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习者,
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
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
此为肾绝也。
又未知何藏
阴阳前绝,若
阳气前绝,
阴气后竭者,
其人死,身色必青;
阴气前绝,
阳气后竭者,
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寸口
脉浮大,而医反下之,
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
则为寒,寒气相搏,
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
其人即噎。趺阳
脉浮,浮
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脉滑,
则为哕。
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
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诸
脉浮数,当
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
汗出而解。反
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寸口脉
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
名曰洁也;浊邪中下,
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
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胚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
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胃气虚竭也。脉滑,
则为哕。
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
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诸
脉浮数,当
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
汗出而解。反
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脉
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
其人微
发热,手足温者,
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
发热者,
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
发热汗出者,
此为不治。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