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裳画衮云垂地,不作成王剪桐戏。
日高黄伞下西清,风动槐龙舞交翠。
壁中蠹简今千年,漆书科斗光射天。
诸儒不复忧吻燥,东宫赐酒如流泉。
酒酣复拜千金赐,一纸惊鸾回凤字。
苍颜白发便生光,袖有骊珠三十四。
归来车马已喧阗,争看银钩墨色鲜。
人间一日传万口,喜见云章第一篇。
似闻指挥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
文思天子师文母,终闭玉关辞马武。
小臣愿对紫薇花,试草尺书招赞普。
翻译
锦绣官服、彩绘礼服如云垂落大地,君王讲经不作周成王剪桐封弟的游戏。
太阳高升,黄伞之下移驾西清殿,风吹槐树如龙舞动,交映翠色。
壁中藏有千年古简,漆书蝌蚪文字光芒直射天空。
众儒者不再忧虑口干舌燥,东宫赐下的美酒如泉水流淌不息。
酒兴正浓时又拜受千金赏赐,一张御笔题诗如惊起鸾凤般飘逸灵动。
我这苍老容颜、白发之人顿时光彩焕发,袖中珍藏三十四字如骊龙之珠。
归途中车马喧腾,人们争相传看那银钩般的墨迹与鲜明的墨色。
一日之间佳作传遍万人之口,欣喜共睹圣上云章妙笔的第一篇。
玉堂之中白昼寂静,文书安放,铃索不动,钟漏悠长。
莫要说这不过是几行随意挥毫的小字,须知天下太平皆因君主圣明所致。
犬羊般的敌寇已尽散于大漠之外,报捷的烽火连夜传至甘泉宫中。
仿佛听到朝廷正指挥修筑上郡城防,已令人欣慰地听说谈笑间西戎已无踪影。
文德之君以文母为师,终将闭关谢绝战事,连马武这样的名将也辞归故里。
我这微臣愿面对紫薇花前,试写一纸尺牍,招请赞普归附天朝。
以上为【九月十五日,迩英讲《论语》,终篇,赐执政讲读史官燕于东宫。又遣中使就赐御书诗各一首,臣轼得《紫薇花绝】的翻译。
注释
1. 迩英:指迩英阁,宋代皇宫内讲经之所,位于延和殿之西,专供皇帝听儒臣讲读经史。
2. 终篇:指《论语》讲读完毕。
3. 赐执政讲读史官燕于东宫:皇帝赐宴给参与讲读的宰执大臣、讲官及史官,地点在太子居所东宫,显示礼遇优渥。
4. 中使:宫中派出的宦官使者。
5. 御书诗:皇帝亲自书写并赐予臣下的诗作。
6. 绣裳画衮:指官员礼服,绣有花纹的下裳与绘有十二章纹的上衣,象征尊贵。
7. 成王剪桐戏:典出《吕氏春秋》,周成王与弟弟叔虞戏言“以桐叶封汝”,后被史官坚持兑现为正式分封,喻帝王言行不可轻戏。此处反用其意,谓当今皇帝讲经严肃,非儿戏可比。
8. 黄伞:帝王仪仗中的黄色伞盖,象征皇权。
9. 西清:宫殿名,位于迩英阁附近,为皇帝日常听讲、处理政务之地。
10. 槐龙:宫中古槐树高大如龙,风吹枝动如舞,常用于描写宫廷清幽气象。
11. 壁中蠹简:指汉代鲁壁中发现的先秦古文经书,因藏于墙壁而免于秦火,多已虫蛀。
12. 漆书科斗:古代用漆书写于竹简上的文字,形似蝌蚪,即“蝌蚪文”,为先秦古文。
13. 吻燥:口干舌燥,形容讲经辛苦。
14. 东宫赐酒如流泉:喻赏赐丰厚,源源不断。
15. 千金赐:极言赏赐之重。
16. 一纸惊鸾回凤字:形容御书书法精美飞动,如鸾凤盘旋。
17. 骊珠:传说中黑龙颔下的宝珠,极为珍贵,比喻诗文或书法之精妙。
18. 银钩:书法术语,形容笔画遒劲有力,转折处如银钩般锐利。
19. 云章:美称帝王的文章或书法,如云霞般华美。
20. 玉堂:翰林院别称,苏轼时任翰林学士,故称办公之处为玉堂。
21. 铃索不摇:宫中檐角悬铃,夜间由值班官员牵动铃索以报更,铃索不动说明夜深人静、政通人和。
22. 钟漏永:铜壶滴漏声长,形容时间缓慢流逝,环境宁静。
23. 数行书:指皇帝所赐仅一首小诗,看似寻常,实则意义重大。
24. 时平由主圣:天下安定源于君主圣明,体现儒家“治乱在君”的思想。
25. 犬羊: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贬称,此处泛指西夏等外患。
26. 沙漠空:指边境安宁,敌寇远遁。
27. 捷烽:报捷的烽火信号。
28. 甘泉宫:原为汉代离宫,此处借指宋代皇宫,强调军情直达中枢。
29. 筑上郡:修筑边防要塞,加强西北防御。
30. 无西戎:西戎指西部少数民族政权,如西夏,言其不敢犯边。
31. 文思天子: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君主,指宋神宗。
32. 师文母:以贤德之母为师,或指神宗尊崇太后(如宣仁太后),亦可能暗喻其治国崇尚文教。
33. 终闭玉关:典出班超“不敢望到酒泉,但愿生入玉门关”,此反用其意,谓边疆稳固,无需征战,可关闭玉门关。
34. 辞马武:马武为东汉名将,此处借指武将解甲归田,天下太平无需用兵。
35. 小臣:苏轼自称,谦辞。
36. 紫薇花:唐代以来中书省称“紫微省”,因种紫薇花得名,宋代沿袭,代指中枢官署。苏轼时任翰林学士,掌内外制,近于中枢。
37. 尺书:书信,此处指招降文书。
38. 赞普:吐蕃君主称号,此处泛指西部少数民族首领,象征外邦归顺。
以上为【九月十五日,迩英讲《论语》,终篇,赐执政讲读史官燕于东宫。又遣中使就赐御书诗各一首,臣轼得《紫薇花绝】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宋神宗元丰年间任翰林学士期间所作,记述了九月十五日于迩英阁讲读《论语》完毕后,皇帝赐宴并亲书诗相赠的盛况。全诗以纪实为基础,融叙事、抒情、颂圣于一体,既表现了君臣讲学的庄严气象,又抒发了诗人得遇明主、参与盛典的荣耀感与政治抱负。诗中通过典故运用、意象铺陈和节奏转换,展现出北宋宫廷文化生活的高雅氛围,也体现了苏轼作为文学侍臣对皇权与文治的高度认同。末四句由颂圣转入边事,表达出对国家统一、四夷宾服的理想期待,并以“试草尺书招赞普”收束,寄托其愿以文才辅佐盛世的志向,格调高昂,气韵恢宏。
以上为【九月十五日,迩英讲《论语》,终篇,赐执政讲读史官燕于东宫。又遣中使就赐御书诗各一首,臣轼得《紫薇花绝】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可分为四个部分:首段写讲经结束、赐宴赐书之荣;次段写御书之珍与臣子感激之情;第三段转写太平气象与君德昭彰;末段升华至文治武功兼备的理想境界。全诗以“紫薇花”起兴,又以“紫薇花”作结,首尾呼应,寓意深远。
艺术上,苏轼巧妙融合多种修辞手法:如“风动槐龙舞交翠”以拟物写景,赋予槐树以龙的形态与动感;“漆书科斗光射天”夸张古籍的文化光辉;“一纸惊鸾回凤字”以神话意象赞美御书之美。语言典雅而不失流畅,用典密集却自然贴切,充分展现其作为文学侍臣的深厚功底。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此诗虽为应制之作,却未流于空洞谀辞。诗人将个人情感融入宏大叙事,在“苍颜白发便生光”一句中,真实流露出年迈文臣得遇明主的激动与自豪。结尾“试草尺书招赞普”更是将文学功能与政治抱负结合,表现出士大夫以笔代剑、安邦定国的理想情怀。
整体风格庄重而不失灵动,既有宫廷诗的华美气象,又蕴含士人精神的自觉追求,堪称宋代馆阁唱和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九月十五日,迩英讲《论语》,终篇,赐执政讲读史官燕于东宫。又遣中使就赐御书诗各一首,臣轼得《紫薇花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纪恩荣而寓治平之望,气象雍容,词采焕发,真一代巨手之笔。”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起结俱有寄托,中幅铺叙得体,非徒夸饰而已。”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此元丰初在馆中作,时上方崇经术,励精图治,公因讲罢受赐,感而赋此,语多颂圣,然气格自高。”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苏集中此类应制诗不少,然此首情景交融,不落俗套,尤以‘试草尺书招赞普’结得有力量,见其志不在小。”
5. 钱锺书《宋诗选注》:“苏轼此类诗往往被人忽视,实则其中不乏精心结撰之作,《紫薇花绝句》即其一例,表面颂圣,内含士人参与治道之自我期许。”
以上为【九月十五日,迩英讲《论语》,终篇,赐执政讲读史官燕于东宫。又遣中使就赐御书诗各一首,臣轼得《紫薇花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