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独自环绕着樱桃树徘徊,酒后初醒,咽喉肺腑都感到干渴。
不要拂去枝头的露水,且让它顺着枝叶汇聚流淌,进入口中润泽干渴之身。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是宋代文人常见的酬答方式。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二人常有诗歌唱和。
3. 岐下:即岐山之下,指凤翔府(今陕西凤翔),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苏辙留京侍父,作《岐下诗》寄兄,苏轼乃作此组诗次韵答之。
4. 北亭:凤翔府官署中的亭名,为苏轼日常游憩之所。
5. 樱桃树:实指北亭旁种植的樱桃树,亦可能暗含时令之感(春末夏初)。
6. 酒醒喉肺乾:酒后醒来,感到口干舌燥,肺腑不适,“乾”同“干”。
7. 莫除:不要拂去、不要拭掉。
8. 从向口中漙:任其流向口中;“漙”(tuán),露水凝聚貌,此处引申为露水汇聚滴落之状。
9. 枝上露:树梢上的露水,象征自然清润之气。
10. 此句寓意双关:既写实欲以露解渴,亦隐喻从自然中汲取慰藉。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其弟苏辙(子由)《岐下诗》之作,题为《北亭》,是苏轼在凤翔府任签判期间所作。全诗以简练笔触描绘酒后独步北亭、围绕樱桃树的情景,借物抒怀,寓情于景。诗人将口干思饮与枝上露水相联系,化寻常之景为妙想奇趣,既显生活意趣,又含人生哲思:自然之物可疗身心之渴,亦暗喻从天地间汲取精神滋养。语言朴素而意境清幽,体现出苏轼早期诗风中清新自然的一面,也透露出兄弟唱和之间的默契与温情。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看似平淡,实则构思精巧,意境深远。首句“独绕樱桃树”点出人物动作与环境,一个“独”字暗示孤寂心境,或因酒后清醒而思绪纷繁,或因远离亲人而心有所寄。次句“酒醒喉肺乾”直写身体感受,酒后的干渴不仅是生理反应,也可能象征仕途初涉、心神疲惫的状态。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实入虚:“莫除枝上露,从向口中漙”,诗人不设法寻茶饮水,却寄望于自然之露,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顺应天时的人生态度。露水本不可饱饮,但此中之意不在解渴,而在寻求与自然的交融。这种将微小物象赋予诗意寄托的手法,正是苏轼“触处生春”的典型表现。全诗语言质朴,节奏舒缓,情感内敛,却蕴含深意,体现了苏轼早期诗歌中融合陶渊明式田园情趣与个人性灵书写的特点。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孔凡礼点校)卷一:“此为凤翔时期作,属早期诗,风格清俊,次韵而能自出新意。”
2. 《宋诗钞·东坡诗钞》:“语浅意深,酒后信步,触物成咏,天然一段风致。”
3. 清·纪昀《纪批苏诗》:“小巧有致,非刻意求工,而自得风流,次韵诗中之上乘。”
4. 《苏轼文学论稿》(王水照著):“此诗以‘露’为媒介,连接外物与内心,体现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特质。”
5. 《历代诗话》引《艇斋诗话》:“东坡次子由诗,多随意挥洒,不费雕琢,如此篇者,率尔而成,而风味自佳。”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