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刘备反叛刘璋,用兵的动机实在难称道义。
诸葛亮乃古代豪杰,为何也参与此事?
刘璋固然平庸,但又有谁为他至死不渝?
唯独严颜你为何如此贤德,谈笑之间傲然面对刑具。
国家已亡,君主已被俘,可叹你牺牲又是为了谁?
是谁在山石上刻下碑文,让我读罢空自涕泪纵横。
啊!令人叹息的断头将军,千百年来仍让人为之惊悸。
以上为【严颜碑】的翻译。
注释
1. 严颜碑:为纪念三国时期巴郡太守严颜所立之碑。严颜为刘璋部将,刘备入蜀时拒不投降,被张飞俘获,因言“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感动张飞而获释。
2. 先主:指刘备。
3. 刘璋: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焉之子,性格懦弱,被刘备以协助之名入蜀后反夺其地。
4. 兵意颇不义:指刘备以客军身份反叛主人刘璋,道义上有亏。
5. 孔明古豪杰:称诸葛亮为古代豪杰,暗含对其参与此事的惋惜。
6. 谁为死不二:有谁肯为刘璋誓死效忠而不改节?反衬严颜之忠。
7. 严子独何贤:唯独严颜你为何如此贤德?“子”为尊称。
8. 砧几:刑具,砧板与刀俎,喻杀身之祸。
9. 君已执:指刘璋已被刘备俘获或被迫投降。
10. 古今为病悸:“病悸”即心痛、惊惧。谓严颜就义之事千古以来令人悲痛战栗。
以上为【严颜碑】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咏严颜之事,抒发对忠义气节的崇敬与对历史是非的深沉反思。严颜作为刘璋部将,在刘备攻蜀时宁死不降,其“断头”之志令苏轼动容。然而诗人并未一味歌颂战争胜利者,反而从道义角度质疑刘备夺取益州之举的正当性,并连带反思诸葛亮是否亦卷入了不义之战。这种超越正统史观、直指道德本质的思考,体现了苏轼独特的历史洞察力与人文关怀。全诗情感激越,语言简劲,以设问层层推进,最终归于对忠烈之士的无限追思,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以上为【严颜碑】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咏史怀古之作,以简洁凝练的语言,通过对严颜忠烈形象的刻画,表达了对忠义精神的礼赞与对历史正义的深刻追问。开篇即以“先主反刘璋”直揭事件本质,点出刘备行为在道义上的瑕疵,这在传统尊刘贬曹的语境中极为大胆。继而质问“孔明古豪杰,何乃为此事”,将批判视角延伸至诸葛亮,表现出苏轼不盲从正统、独立思考的精神品格。中间四句聚焦严颜,“谈笑傲砧几”五字写尽其从容赴死的英勇气概,与“国亡君已执”的无奈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忠臣孤节之悲壮。结尾由碑生情,“使我空涕泪”一句真挚动人,将历史人物的命运与诗人当下的情感融为一体。“吁嗟断头将,千古为病悸”收束全篇,余音不绝,使严颜的形象超越时空,成为忠义精神的永恒象征。全诗结构严谨,情感跌宕,兼具哲理深度与艺术感染力。
以上为【严颜碑】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三引查慎行曰:“此诗立论甚正,不以成败论人,严颜之节,愈显于反衬之中。”
2. 《宋诗钞·东坡集钞》评云:“借严颜一事,翻案旧史,非独哀忠魂,实讥取蜀之非义,东坡识见高出寻常万万。”
3. 清·沈德潜《唐宋诗醇》卷三十七:“语气沉郁,感慨淋漓。‘何人刻山石,使我空涕泪’,真有千钧之力。严颜之烈,因诗而益彰。”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苏子瞻《严颜碑》诗,于蜀汉兴亡之际,独能辨其名实,察其是非,非徒作褒贬之语,实具通识之见。”
5. 《历代诗话》引吴乔语:“东坡此诗,以忠义责备贤者,兼及先主、武侯,可谓大胆。然正因其敢于疑古,故能动人。”
以上为【严颜碑】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