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铜器铁器带有腥涩之气,都不适合用来煮茶,我独爱这石制的铫子,色泽苍然,形制深广。
水沸如蟹眼翻腾,汤已备好;火舌舔舐铫柄,龙头状的把手仍觉冰凉。
新姜细切,盐少茶香,茶汤初熟;石铫表面尚有水汽蒸腾,青苔的痕迹还未干透。
自古以来能容纳牛的大鼎多因足部不堪重负而折断,可见无脚之物反而安稳轻便。
以上为【次韵周穜惠石铫】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依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作诗唱和。
2. 周穜:宋代文人,生平不详,曾赠苏轼石铫。
3. 石铫(diào):石制的煎水器具,类似小锅,古人用于煮茶。
4. 铜腥铁涩不宜泉:铜铁器煮水易带金属味,影响水质,故谓“不宜泉”。
5. 苍然:深青色或灰绿色,形容石铫的颜色。
6. 蟹眼:水初沸时气泡细密如蟹眼,古人以此判断火候。
7. 龙头拒火柄:指铫柄雕成龙头形状,虽近火而柄仍凉,言其隔热性能好。
8. 姜新盐少:新采的姜,少量的盐,形容茶味调和清雅。
9. 水渍云蒸藓未干:石铫使用后水汽未散,表面似有青苔湿润之感,写其古朴天然。
10. 函牛:容得下整头牛的大鼎,喻庞大笨重之物;折足:鼎足折断,典出《周易·鼎卦》:“鼎折足,覆公餗”,喻不堪重任。轻安:轻松安稳,此处指无负担的状态。
以上为【次韵周穜惠石铫】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为次韵周穜所赠石铫之作,借咏物以抒怀,通过描写石铫的材质、形制与使用情境,寄托了诗人对简朴自然生活情趣的向往,以及对世事沉重、追求轻安人生境界的哲思。全诗由实入虚,从具体器物升华至人生感悟,体现了苏轼“以物观道”的审美取向和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是典型的宋人咏物诗风格。
以上为【次韵周穜惠石铫】的评析。
赏析
此诗开篇即点明主题:在众多煮茶器具中,诗人偏爱石铫,因其“苍然深且宽”,不仅形态古朴,更无铜铁之腥涩,契合茶道清雅之旨。第二联转入动态描写,“蟹眼翻波”写水沸之景,“龙头拒火”状器物之妙,一热一冷,对比生动,展现石铫实用之美。第三联写茶成之境,佐以新姜、薄盐,茶香四溢,而“水渍云蒸藓未干”一句尤具画面感,仿佛石铫刚从山野取出,带着自然气息,诗意盎然。尾联陡转,由物及理,借用“函牛折足”的典故,指出庞然大物反易倾覆,而无脚之石铫却安稳轻便,暗喻人生应去繁就简、守拙藏锋。全诗融写物、写景、写理于一体,体现苏轼“平淡中见奇崛”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次韵周穜惠石铫】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二十三引查慎行曰:“此诗因物见道,语浅意深。石铫无华,而寓意于‘无脚轻安’,盖东坡晚年心境之写照也。”
2. 《纪评苏诗》卷三十五载纪昀评:“前六句写物,后二句生议,转折自然,不露痕迹。‘函牛折足’一喻,尤为警策。”
3. 《宋诗钞·东坡集》评:“石铫本微物,苏公乃能发其性灵,通之于道,所谓‘即器即道’者非耶?”
4.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按:“石铫非贵器,而公珍之,正见其厌繁华、尚朴素之心。末二句寄慨遥深,可作人生箴言。”
以上为【次韵周穜惠石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