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景百年。
看便一世。
生来不识愁味。
问愁何处来。
更开解个甚底。
万事从来风过耳。
何用不著心里。
你唤做、展却眉头。
便是达者。
也则恐未。
此理。
本不通言。
何曾道欢游。
道却浑是错。
若须待醉了。
方开解时。
问无酒、怎生醉?
翻译
人生不过百年光阴,转眼就是一生。我生来就不懂得愁的滋味。若问忧愁从何而来,又何必去开解它什么呢?世间万事本如清风掠耳,何必把它放在心上?你若说舒展眉头便是解脱,就算是通达之人,恐怕也未必真正领悟。
这个道理,本来无法用言语说清;哪里曾说过欢游乐事胜过名利?若说这些全是错,可不说这些,又怎样才算对呢?此处原本没有“我”与“你”的分别,何须称什么“超脱物外”?如果非要喝醉了才得开解,那么没有酒,又怎能醉呢?
以上为【无愁可解】的翻译。
注释
无愁可解:词牌名。《钦定词谱》:「调见《东坡词》。自序云:『花日新作越调《解愁》,洛阳刘几伯寿闻而悦之,为作俚语诗,天下传咏,以为几欲达者。龙丘子笑之:「此虽免乎愁,犹有所解也者,夫游于自然,而托于不得已,人乐亦乐,人愁亦愁,彼且乌乎解哉?」乃反其词,作《无愁可解》。』」一说此词为北宋陈龙丘词,且为创调之作。调见今人唐季特《全宋词》所辑陈龙丘词。调名本意谓达观旷放之至,因而「无愁需解」。以东坡词为正体,双调一百九字,前後阕各十句、六仄韵。另有变体,双调一百十二字,前後阕各十句、五仄韵。
调注:傅注本存目阙词,今据元延祐本补录之。《全宋词》修订本将此词列入《东坡存目词》,注云:「陈龙丘词,见《山谷题跋·卷九》。」同书陈龙丘名下收入此词。刘尚荣按:「《山谷题跋》云:『龙丘子,陈慥季常之别号也。作《无愁可解》,东坡为作序引,而世人因号东坡为龙丘。所谓盖有不知而作之者。』又任渊《後山诗注·卷九·答田生诗》注云:『刘几作《解愁曲》,陈季常作《无愁可解》以反之。』影宋钞本《于湖先生长短句》陈应行《序》云:『昔陈季常晦其名,自称龙丘子,尝作《无愁可解》,东坡为作序引,世之不知者,遂以龙丘为东坡之号。故予表而出之。』近人曹树铭《东坡词·卷三·校注》云:任、陈二说,『俱袭《山谷题跋》,考山谷对于东坡词之传闻,未必完全可信。』又云:『此词序引仅八十八字,其胜义乃在本文。如陈季常果作此词,又何必假于手东坡为作序引?而况此词胜义,非笔大如椽之东坡莫办。』今按,东坡谪黄州,陈季常与之过从甚密,见于东坡《方山子传》。陈季常填新词寄东坡,其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见《与陈季常书》。东坡将此词转寄杨元素,谓『陈季常者,近在州界百四十里住,时复来往。……其人甚奇伟,得其一词,以助《本事》。』见《与杨元素书》。这首季常所作『句句警拔』、『豪放太过』、被东坡荐入杨元素《本事曲集》之『新词』,当即《无愁可解》。」
题注:「俚语之词」,《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俚语之诗」。
刘几伯寿:朱彊村注引宋·朱观如《风月堂诗话·卷下》:「刘伯寿,洛阳九老中一老也。筑室嵩山下,每登高顶回,则于峻极中院援笔记岁月。捐馆之年,题云:『予今年若干岁,登顶凡七十四次矣。精力虽疲,而心犹未足也。』……伯寿既结庵玉华峰下,号玉华庵主。有妾名萱草、芳草,皆秀丽而善音律。伯寿出入乘牛,吹铁笛,二草以蕲笛和之,声满山谷。出门不言所之,牛行即行,牛止即止。其止也,必命壶觞,尽醉而归。嵩前人以为地仙云。」又引北宋·叶石林《避暑录话》:「刘几在神宗时,与范蜀公重定大乐。洛阳花品曰状元红,为一时之冠。乐工花日新能为新声,汴妓郜懿以色著,秘监致仕刘伯寿精音律。熙宁中,几携花日新就郜懿家赏花欢咏,乃撰此曲。」
龙丘子:龙榆生笺引《东坡诗集》施注:「陈季常名慥,父希亮,字公弼。其先自京兆迁于眉。公弼知凤翔,东坡始筮仕为签书判官,相从二年。公弼後家洛阳。季常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稍壮,折节读书,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不与世相闻,弃车马,徒步往来山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东坡在岐下识之,东坡至黄,季常数从之游。既为公弼作传,又为季常作《方山子传》。」
道却: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道则」,《全宋词》据曾端伯辑《东坡词·卷下》作「道即」。
怎生醉:任渊《後山诗注》引作「怎生解」。
1. 光景百年:指人生短暂,不过百岁光阴。
2. 看便一世:转眼之间就是一生。“看便”意为“转眼即”。
3. 生来不识愁味:自言天性旷达,不懂忧愁为何物。
4. 个甚底:即“什么”,宋代口语。
5. 万事从来风过耳:比喻一切外事皆如风吹过耳边,不应挂怀。
6. 展却眉头:舒展眉头,古人以为忧愁时皱眉,解愁则展眉。
7. 达者:通达之人,指能看破世情的人。
8. 此理:指上述关于愁与解的道理。
9. 物情之外:指超脱于世俗情感和事物牵绊之外的境界。
10. 方开解时:才得以开解的时候。
以上为【无愁可解】的注释。
评析
《无愁可解》是苏轼以词体形式写就的一篇哲理抒怀之作,虽托名“词”,实则更近于语录体或禅偈风格,语言直白而意蕴深远。全词围绕“愁”与“解”展开思辨,否定世俗所谓“解愁”之法,指出真正的超脱不在外在行为(如展眉、饮酒),而在内心彻悟。词中融合儒释道思想,尤显禅宗“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精神。苏轼借对“愁”的追问,揭示人生执念之虚妄,主张以豁达之心面对世事变迁。整首词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展现出东坡晚年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以上为【无愁可解】的评析。
赏析
此词题为《无愁可解》,立意新颖,反其道而行之——不是如何解愁,而是从根本上质疑“愁”是否存在、“解”是否必要。开篇即以“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点出人生短暂,继而自称“生来不识愁味”,表现出一种天生的旷达气质。接着连发两问:“问愁何处来?更开解个甚底?”直击人心,打破常规思维模式。
词人认为万事如风过耳,本不应入心,故无需“解”。世人所谓“展眉”即是解脱,但在苏轼看来,这种表面的放松仍属执着,真正的达观应是根本无愁可言。由此引出更深一层哲思:“此理本不通言”,暗示真理不可言说,一如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后段进一步批判各种“解愁”方式:无论是追求欢乐还是放弃名利,若出于刻意为之,仍是“浑是错”。唯有超越“我”与“你”的对立,进入无分别之境,方为真解脱。结尾设问:“若须待醉了,方开解时,问无酒、怎生醉?”讽刺那些依赖外物(如酒)来逃避现实者,反诘有力,发人深省。
全词语言质朴,却充满思辨色彩,结构层层递进,由现象到本质,由世俗认知到哲学超越,充分体现了苏轼融汇儒释道三家的思想高度和文学智慧。
以上为【无愁可解】的赏析。
辑评
1. 《历代词话》卷六引清·王士禛语:“东坡《无愁可解》,纯用禅语,似非词家本色,然其胸次洒落,直透本来面目,可谓以词说法。”
2. 《宋六十名家词》评云:“此词不拘声律,辞气纵横,殆近于偈,然其中自有光明俊伟之气,非俗子所能仿佛。”
3.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未刊稿》提及:“东坡之《无愁可解》,虽非典型词作,然其超然物外之怀,实得‘无我之境’三昧。”
4.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评曰:“该词突破传统词体抒情范式,以议论入词,通过层层设问与否定,展现作者对人生烦恼的根本性反思,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
以上为【无愁可解】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