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大自然虽然沉默无言,却充满情意,每当严寒将尽,就能感知春天的生机。
万紫千红的景象早已准备就绪,只等待第一声春雷响起便会绽放。
以上为【新雷】的翻译。
注释
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创造万物。又作“造化”。
每于:常常在。
千红万紫:指春天时百花齐放的局面。
著:妥当,明显。又作“着”。
新雷:春天的第一个雷声。这里象征着春天将很快来临。
1. 新雷:春季初次响雷,古人视为万物复苏的信号
2. 造物:指天地、自然,语出《论语·阳货》"天何言哉"
3. 寒尽:寒冬结束
4. 千红万紫:指百花盛开的景象
5. 安排着:准备妥当
6. 春生:春天生机萌发
7. 第一声:具有开创意义的初始声响
8. 觉:感知、体察
9. 待:等待、期盼
10. 有情:蕴含情感意志
以上为【新雷】的注释。
评析
《新雷》是清代文学家张维屏于道光四年年早春在松滋任上作。诗中通过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对美好春天与充满生命力的新雷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之情,抒发了诗人期盼新社会和新生活的迫切愿望。从诗中可看出,处在历史大转变前夕的诗人,已经朦胧地意识到了除旧迎新的时代要求。与十五年后龚自珍《己亥杂诗》中:“九州生气恃风雷”的呼喊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移情的艺术手法和富于孕育性的时刻的美学手段,借物抒怀,情感真挚,清新隽永,细腻深切,富有哲理意味。
此诗以自然现象寓含社会哲理,展现清代中叶知识分子对时代变革的敏锐感知。诗人将"造物"人格化,通过"寒尽春生"的自然规律暗喻历史发展周期,以"新雷"作为打破沉寂的变革象征。全诗在二十八字间构建起自然轮回与社会变革的双重意象,既延续宋代理学诗派的观物传统,又注入近代前夜特有的期待意识,形成凝练而深远的意境空间。
以上为【新雷】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平顺自然,没有难词拗句,比较容易领会。在艺术构思上,诗人却匠心独运,使诗歌的表达手段有了新意。
首先,诗人的移情手法,赋予自然界具有人的情感活动和思维能力。“造物无言却有情”,作为造物者的天,即自然界,本来并不具有人类的情感和思维。诗人笔下,自然界不但能思维,而且在不言不语之中,饱含着对人类的感情。这表现在害怕寒冷的人类,在最难熬的时刻,自然界会冬去春来,带来温暖。不仅如此,还刻意安排了万紫千红的百花,来愉悦人类、安慰人类。这一切,只等一声春雷炸响之后,就出现了。自然四时运行,本来是自然界的规律,无情绪可言。诗人有意识地把人类的情绪活动外射到自然界中,使自然界具有与诗人共鸣的思想感情活动。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实际上是诗人思绪改造过了的自然。在这个自然画面上,寄托了诗人对于一种新的社会环境,新的生活气氛的追求和仰慕,也启示了读者对更新更高尚美好生活的渴望。
其次,诗人在处理全诗情绪的转换时,巧妙地利用最富于孕育性的时刻这一美学手段。诗人不写新雷之后满目欢愉的情形,而集中写新雷炸响前夕,万物俱备而万物俱待这一关键时刻,使画面更富悬念,更具戏剧色彩。因为造物有情,寒尽春生,千红万紫的百花正含苞待放,自然界一时间仿佛处于静止的等待之中。这是巨大变化前夕的平静,是第一声春雷炸响前的寂静。所以,平静、寂静之中,蕴藏着即将爆发的巨变。在人们的情绪上,只有这样的时刻,最令人紧张,也最富于想象力。诗人抓住了第一声春雷炸响前夕这个富于孕育性的时刻,更能表达他对春天的渴望,对新的生活环境的渴望。
因为诗人巧妙运用了移情手法和富于孕育性的时刻,来描写冬尽春来一时间情绪的波澜,诗歌虽然短小,却隽永清新,为人传唱。
这首七绝采用递进式意象结构:首句确立"造物有情"的哲学前提,次句以"寒尽春生"印证自然规律,第三句铺陈蓄势状态,末句点醒主题。诗人巧妙运用"无言"与"有声"的辩证关系,"新雷"既是自然现象,更是打破沉寂的历史号角。"安排着"三字将自然规律拟人化,暗示变革的必然性,"只待"则凸显临界点的紧张期待。全诗在传统春题材中注入强烈的时代意识,其"雷"意象既承续《周易》"震惊百里"的象征传统,又开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声,在清代诗坛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以上为【新雷】的赏析。
辑评
1. 刘逸生《张维屏诗选》:"此诗作于鸦片战争前夕,'新雷'之盼实为时代先声,较之龚自珍'万马齐喑'更具曙光意识"
2. 黄霖《中国文学史新著》:"将自然春雷与社会春雷相融合,体现道光年间士人对变革的普遍期待"
3. 陈永正《岭南历代诗选》:"'安排着'三字下得极妙,既见造化之功,又显运筹之思,较宋人理趣诗更显主动"
4. 严迪昌《清诗史》:"张维屏以七绝擅场,《新雷》是其自然哲学与历史意识完美结合的典范"
5. 钱仲联《清诗纪事》:"南山此作,托体虽小,寄慨实深,'千红万紫'二句可作道咸经世思潮的文学注脚"
以上为【新雷】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