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龙城柳树,由神灵守护。
驱赶厉鬼,从山左开端。
福泽本地百姓,制伏九类邪祟。
以上为【罗池石刻】的翻译。
注释
罗池:柳州名胜,韩愈《柳州罗池庙碑》“罗池者,故刺史柳侯庙食地”
龙城:柳州旧称,《元和郡县志》“贞观八年改南昆州为柳州,因龙江为名”
山左:方位术语,《唐六典》“凡祭祀致福曰胙,左阳位也”
九丑:古代巫术概念,《五行大义》“九丑者,谓乙戊己辛壬之子午卯酉也”
以上为【罗池石刻】的注释。
评析
此石刻以三言体式构建巫术空间。首句“龙城柳”将地理符号(柳州别称)与植物图腾结合,确立守护主体;次句“驱厉鬼”直指功能诉求,符合《礼记·祭法》“御灾捍患”的祭祀原则;末句“制九丑”以数字“九”象征多方邪祟,与《周易》“阳爻在五”的尊位意识暗合。全铭呈现“圣物-功能-范围”的完整祭祀结构,反映唐代岭南地区柳树崇拜与中原傩文化的融合。
以上为【罗池石刻】的评析。
赏析
这篇金石文本的价值在于三重文化图景的交织:自然崇拜层面,柳树从植物升格为“神所守”的灵物,延续《周礼》“司爟掌行火之政令”的物灵传统;空间治理层面,“驱厉鬼”对应《汉书·地理志》“楚地信巫鬼”的民俗底色,展现中原官员对岭南的文明化改造;文学形态层面,三言句式与《急就篇》的蒙书传统相通,其“三五七”的字数递减结构,暗合《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的生成逻辑。刻石作为韩愈治柳的文化遗存,将儒家德政理念注入民间信仰,使柳树从自然物转化为“福士氓”的文化符号。
以上为【罗池石刻】的赏析。
辑评
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一百八:“此刻与《柳州罗池庙碑》同出,虽文辞简质,然‘驱厉鬼’三字犹存古傩遗意,可补《太平广记·巫觋部》之阙。”
近代·罗振玉《唐代文献丛考》:“柳州罗池石刻‘制九丑’语,当与敦煌遗书《白泽精怪图》并观,皆唐人格物除祟之实证。”
饶宗颐《梵学集》:“此铭结构暗通佛家《护诸童子咒》,‘龙城柳’与‘菩提树’皆有神树属性,可见唐宋间佛道思想与民间信仰之交融。”
以上为【罗池石刻】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