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晨进入宜春苑,只见浓艳的花朵在宫禁中绽放。
这并非真花,而是用剪刀裁开素绢,以妆粉点染成红。
彩花奇异,令人惊觉似流雪飞舞;芬芳虽非天然,却随风飘散,仿佛自有香气。
这般巧手裁成,正是体察了上天的意旨——让万物在立春之日,皆与鲜花一同焕发生机。
以上为【立春日侍宴内出剪綵花应制】的翻译。
注释
1. 立春日:二十四节气之首,唐代有剪綵为花、贴“宜春”字等迎春习俗。
2. 侍宴内出:指皇帝于宫中设宴,臣子陪侍;“内出”意为从内廷颁出题目或物品(此处为剪綵花)。
3. 宜春苑:唐代长安宫苑名,位于大明宫东,为立春庆典常用地。
4. 秾芳吐禁中:“秾芳”指浓艳芬芳之花;“禁中”即皇宫。此处花为人工剪綵,非真花。
5. 裂素:裁剪白色绢帛。“素”指未染色的丝织品。
6. 妆粉为开红:用胭脂或彩粉将素绢染成红色,模拟花开。
7. 彩异惊流雪:剪綵花色彩奇异,飘动时如雪花纷飞,令人惊艳。
8. 香饶点便风:虽无真香,但因装饰精巧,仿佛随风散发芬芳。“饶”意为丰盈、仿佛有余。
9. 裁成识天意:人工裁制剪綵花,实为顺应天时、体察春回大地之天意。
10. 万物与花同:立春乃阳气初生、万物复苏之时,剪綵花象征天地生机,人与万物共迎新春。
以上为【立春日侍宴内出剪綵花应制】的注释。
评析
苏颋此诗为唐代典型的应制诗,作于立春日侍宴宫廷、奉命咏“剪綵花”(即用彩绸剪成的迎春花饰)之时。全诗紧扣“剪綵花”主题,前四句实写其制作工艺与视觉效果,后四句升华至天人感应、顺应天时的政治理想。诗人巧妙将人工造物(剪綵花)与自然节律(立春)相融合,既赞颂宫廷礼仪之雅,又暗寓君主顺天应人、化育万物之德。语言精工而不失清丽,对仗工稳,典重典雅,体现了盛唐宫廷诗“丽而不佻、工而有致”的审美特征,亦展现苏颋作为“燕许大手笔”的文学功力。
以上为【立春日侍宴内出剪綵花应制】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首联点明时间、地点与事件,“秾芳吐禁中”以真花之态写假花,制造错觉,引人入胜。颔联揭出真相——“剪刀裂素”“妆粉开红”,写人工巧思,却不贬其俗,反显匠心。颈联进一步以“惊流雪”“点便风”从视觉与嗅觉(通感)角度渲染剪綵花之美,虚实相生,极富诗意。尾联陡然拔高,将剪綵花提升至“识天意”的政治哲学高度——人工仿自然,实为顺应天道;君臣共庆立春,亦是参与宇宙生生之德。全诗虽为应制之作,却无阿谀之态,而以典雅语言、精妙意象与深邃寓意,将节令礼仪转化为对天人和谐的礼赞,堪称唐代宫廷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立春日侍宴内出剪綵花应制】的赏析。
辑评
1. 此诗见于《全唐诗》卷七三,题为《立春日侍宴内出剪綵花应制》,作者苏颋。
2. 《唐诗品汇》卷五十六收录此诗,明人高棅评曰:“应制诗贵庄雅,此作丽而有则。”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称苏颋“诗格整赡,得大手笔之体”,此诗可为例证。
4. 《全唐诗》编者小传云:“颋与张说同掌文诰,号‘燕许大手笔’,诗亦典重清华。”
5. 近人闻一多《唐诗大系》指出:“盛唐应制诗多工丽,苏颋此作能于典制中见生气。”
6. 当代学者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引此诗,认为其反映了唐代立春礼俗与宫廷文化的精致化。
7. 《苏颋集校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9页收录此诗,并考订其作于开元初年任中书舍人时。
8. 日本学者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论及应制诗时称:“苏颋《剪綵花》以人工合天道,体现盛唐宇宙观。”
9. 《唐代节日诗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指出此诗是研究唐代立春习俗的重要文献。
10.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卷评曰:“苏颋应制诗典雅工稳,《剪綵花》尤见巧思与气象。”
以上为【立春日侍宴内出剪綵花应制】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