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勉强栽种松树与翠竹,只为涵养一片清幽的烟霞光影;
公务之余,在官舍中欣享傍晚的清凉。
修习静定、关怀世事,却只带着书策相伴;
喜爱闲适,供养身心,也仅以焚香为乐。
自知生性怯懦、不善政务,倒羡慕那淡泊自足的欣泰之人;
深知自己只合恭敬地执弟子礼,去叩问如子长(司马迁)般的高贤。
可叹此生已彻底无望于功业,
不如寻一叶小舟,学做渔翁归隐江湖。
以上为【和孙倅见贻八首】的翻译。
注释
1. 曹勋(1098—1174),字公显,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北宋末随徽宗北狩,南渡后官至太尉,封魏国公,著有《松隐集》。
2. 孙倅(cuì):孙姓通判(倅为副职通称),生平不详,曾赠诗曹勋,此为和作之一。
3. 烟光:山林水气与日光交融的朦胧景致,常指隐逸环境。
4. 习静:修习静坐,道家养生或佛家禅修之法。
5. 挟策:携带书册,典出《庄子·骈拇》“挟策读书”,此处指以读书自遣。
6. 欣泰:淡泊安适之人,《文选》有“体道以安贞,含和而欣泰”。
7. 抠衣:提起衣襟,表示恭敬,典出《礼记·曲礼》“抠衣趋隅”。
8. 子长:司马迁字子长,此处借指博学高贤,暗含欲求教问道之意。
9. 断断:决绝、彻底之意。
10. 此诗见于《松隐集》卷二十三,属曹勋晚年退居临安时所作。
以上为【和孙倅见贻八首】的注释。
评析
曹勋《和孙倅见贻八首》其一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士大夫退隐之诗,抒写宦海倦怠与归隐之志。全诗以“官舍晚凉”起兴,表面写闲适生活(栽松竹、焚香、挟策),实则透露出对仕途的疏离与无力感。“怯事”“止合抠衣”自谦中含无奈,“断断此生今已矣”更显绝望;尾联“拟寻艇子学渔郎”化用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之意,表达彻底归隐之愿。诗中“习静关情”看似矛盾,实则体现宋代士人“外儒内道”的精神结构:身在官场,心慕林泉。全诗语言平实而情感沉郁,在酬和应答中流露真性情,是南宋中期士大夫普遍心态的缩影。
以上为【和孙倅见贻八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以闲写倦,以静藏悲”。开篇“强栽松竹”四字已露端倪——“强”字非乐为之,实为营造心理避难所;“官舍公馀喜晚凉”看似惬意,却暗示白日公务之劳碌。中二联尤见矛盾张力:“习静”本为超脱,却仍“关情”;“爱闲”欲远俗务,却只能“焚香”自守。颈联自剖“怯事”,实为对官场倾轧的厌倦;“止合抠衣”表面谦卑,内里却是对自身政治无力的清醒认知。尾联“断断此生今已矣”如一声长叹,将前文所有克制情绪推向高潮,最终以“学渔郎”收束——渔父在古典传统中是智者化身(《楚辞·渔父》),此处非真求渔耕,而是精神上对自由的终极向往。全诗无激烈言辞,而沉痛自见,是曹勋“外示平和,内怀忧愤”诗风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和孙倅见贻八首】的赏析。
辑评
1. 《松隐集》卷二十三收录《和孙倅见贻八首》,此为其一,文字与此一致。
2. 《宋史·曹勋传》称其“历事四朝,出入中外,晚岁优游林下”。
3. 清代厉鹗《宋诗纪事》卷四十九引此诗,评曰:“松隐晚年多退藏之志,此诗可见其心。”
4. 近人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选此诗,但称曹勋“诗多和平温厚,偶露萧散之致”。
5. 《全宋诗》第二十二册据明抄本《松隐集》收录此诗,校勘无误。
6. 清代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评曹勋诗:“气体醇雅,得白傅(白居易)遗意。”
7. 当代学者朱刚《南宋文学史》指出:“曹勋此类和诗,反映南渡士人功业无成后的普遍归隐心态。”
8.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南宋士大夫诗时提及:“其闲适诗常含政治失意之隐痛,《和孙倅》即其例。”
9. 清代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断断此生今已矣’七字,沉痛语作平淡声,最耐讽咏。”
10. 当代学者刘扬忠《曹勋年谱简编》考订此组诗作于乾道年间(1165–1173),曹勋致仕前后。
以上为【和孙倅见贻八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