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元祐六年,岁次辛未,九月丙戊朔,从表侄具位苏轼,谨以清酌肴果之奠,昭告于故太师衮国文忠公安康郡夫人之灵。
呜呼!
轼自龆龀,以学为嬉。
童子何知,谓公我师。
昼诵其文,夜梦见之。
十有五年,乃克见公。
公为拊掌,欢笑改容。
此我辈人,余子莫群。
我老将休,付子斯文。
再拜稽首,过矣公言。
虽知其过,不敢不勉。
契阔艰难,见公汝阴。
多士方哗,而我独南。
公曰子来,实获我心。
我所谓文,必与道俱。
见利而迁,则非我徒。
又拜稽首,有死无易。
入拜夫人,罗列诸孙。
敢以中子,请婚叔氏。
夫人曰然,师友之义。
凡二十年,再升公堂。
深衣庙门,垂涕失声。
白发苍颜,复见颍人。
颍人思公,曰此门生。
虽无以报,不辱其门。
清颍洋洋,东注于淮。
我怀先生,岂有涯哉。
翻译
元祐六年,岁在辛未,九月初一,从表侄苏轼供设,谨以清酒果品奠祭,明白告慰故太师衮国义忠公安康郡夫人在天之灵。
呜呼!苏轼从换牙开始,以上学为游戏。儿童无知,即崇拜您为我的老师。白昼诵读您的文章,夜里梦见您。十五岁才见到您。您拍手鼓掌,喜笑颜开。说:这是我一类的人,其余的人不能与之为伍。我老了将要退休,将文章之道传授给你。再三叩头致谢:您老的话过分了。虽然知道他过分的话,但不敢不自我勉励。分别之后世事艰难,在汝阴见到您。许多士人喧哗,但我独自南来。您说:苏子到来,实在称我心意,我所说的文章,必然载道义。见名利而思迁,就不是我的学生。又叩头称谢说:到死不会改变。您虽说逝世,说的话如同太阳照耀。元佑初年,起官从南方迁京。小叔在朝廷,就象见到了您一样。入堂拜见夫人,孙子们成群。为二儿向小叔之女求婚,夫人说可以,是师生朋友的情义。过了二十年,再次到了您家里。穿着缁衣在宗庙门前,失声痛哭。白发苍老的面容,再次见到颍州的人。颍州的人思念您,说这是他的学生。虽然没有什么报答您,但没有玷辱您的门庭。颍川浩荡,向东注入淮河,我念恩师,岂能有边际?
版本二:
元祐六年,岁在辛未,九月初一丙戌日,侄儿苏轼以清酒、菜肴、果品等祭品,恭敬地祭告于已故太师衮国公欧阳文忠公及安康郡夫人之灵前:
啊!
我自幼年之时,便以读书为乐。
孩童无知,却早已视您为我的老师。
白天诵读您的文章,夜里梦见您的身影。
十五年后,才终于得以见到您本人。
您拍手大笑,欢喜动容。
您说:“这正是我们这一类人,其余的人都无法与之并列。”
又道:“我年事已高,即将退隐,要把文章之道托付给你。”
我再次叩拜,深感您所言过誉。
虽知此言太过,却不敢不勉力承担。
后来我在困顿艰难中来到汝阴,与您相会。
当时士人们纷纷议论喧哗,而我独自南来。
您说:“你来了,正合我心意。”
您教导我:所谓“文”,必须与“道”同行;
若见利而改志,就不是我的学生。
我再次叩首立誓:至死也不会改变信念。
您虽已离世,但您的教诲如明日照耀,清晰不灭。
元祐初年,我从南方被召回朝廷。
当那些晚辈在朝中活跃时,我仿佛又看到了您的面容。
我入府拜见夫人,见到诸位孙儿整齐列席。
我斗胆提出,愿将我的次子与您的家族联姻。
夫人应允道:“这是师友之间的情义所在。”
二十年后,我再次登上您的厅堂。
身穿素服立于祠庙门前,不禁涕泪纵横。
满头白发,面容苍老,我又回到了颍州这片土地。
颍州百姓怀念您,说:“这位就是先生的门生。”
我虽无以报答您的恩德,但绝不会辱没您的门庭。
清澈的颍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入淮河。
我对先生的思念之情,哪里有尽头呢?
以上为【颍州祭欧阳文忠公】的翻译。
注释
颖州:在今安徽省阜阳。
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死后谥文忠。
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
岁次辛未:甲子纪年的次序是辛未年。
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
具位:供设。
清酌:清酒,水酒。
安康郡夫人:即欧阳修的夫人,谥安康郡夫人。
龆龀:换牙,七、八岁时。
嬉:游戏。
克:能。
拊掌:拍掌。
群:同门朋友,为伍。
休:致仕,退休。
过:过分。
契阔:久别。
哗:喧哗。
获:得到。
迁:变异、转移。
易:改变。
皎日:中天的太阳。
南迁:指从常州迁往京城开封。
颜:面容、形象。
请婚:求婚。
义:情义。
升:上、到。
深衣:缁衣、黑色的衣裳。
颍人:颍州之人。
思:怀念。
不犀:没有玷污。
洋洋:浩大的样子。
1. 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宋哲宗年号。
2. 岁次辛未:干支纪年,对应元祐六年。
3. 九月丙戊朔:九月初一为丙戌日,“丙戊”疑为“丙戌”之误。
4. 从表侄具位苏轼:“从表侄”指苏轼为欧阳修侄女婿(或外甥女婿),属姻亲关系中的晚辈;“具位”即“具官位”,表示以现任官职身份致祭。
5. 昭告:公开禀告神灵,用于祭祀仪式。
6. 龆龀(tiáo chèn):儿童换牙时期,泛指童年。
7. 拊掌:拍手,表示欣喜。
8. 叔季:指家族中的晚辈,此处或指欧阳修子孙。
9. 汝阴:今安徽阜阳,欧阳修晚年曾任颍州太守,卒后葬于此,故称“汝阴”。
10. 清颍洋洋:清澈的颍河水流浩荡,“清颍”亦象征欧阳修高洁的人格。
以上为【颍州祭欧阳文忠公】的注释。
评析
《颍州祭欧阳文忠公》是苏轼在元祐六年(1091年)任颍州知州期间,为追念其恩师欧阳修而作的一篇祭文。全文情真意切,语言质朴而情感深沉,既表达了对欧阳修人格与学问的无限敬仰,也回顾了自己受教于欧公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宋代士人尊师重道、传承文脉的精神风貌。文中既有个人回忆,又有家国情怀,更有对“文以载道”理念的坚守,堪称一篇融情、理、义于一体的经典祭文。其结构严谨,层层递进,由童年仰慕写到亲炙教诲,再至身后追思,最后归于永恒怀念,极具感染力。
以上为【颍州祭欧阳文忠公】的评析。
赏析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祭文,采用四言为主的形式,兼具散文之流畅与诗歌之节奏,语言简练而感情充沛。开篇即以“呜呼”起势,奠定哀悼基调。随后追溯童年对欧阳修的景仰——“童子何知,谓公我师”,表现出一种近乎神圣的师生情感。而“昼诵其文,夜梦见之”八字,生动刻画出少年苏轼对欧公文章与人格的倾慕之情。
“十有五年,乃克见公”一句转折自然,带出两人初次相见的情景。“公为拊掌,欢笑改容”寥寥数语,勾勒出欧阳修平易近人、奖掖后进的长者风范。尤其“此我辈人,余子莫群”一句,不仅是对苏轼才华的极高评价,更体现出两代文宗精神上的契合。
文中“我老将休,付子斯文”一句,实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交接时刻,象征着北宋古文运动由欧阳修向苏轼的传承。苏轼回应“虽知其过,不敢不勉”,既显谦逊,又见担当。
后段写元祐初年重返政坛,拜见欧夫人并请婚之事,进一步深化了两家“师友之义”的伦理纽带,使情感超越个体,升华为文化世家之间的道义传承。
结尾以“清颍洋洋,东注于淮”作比兴,借颍水长流喻思念无穷,意境开阔,余韵悠长。全篇无华丽辞藻,却字字含情,句句见心,堪称宋代祭文中情理兼备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颍州祭欧阳文忠公】的赏析。
辑评
1. 《宋史·苏轼传》:“轼与弟辙,师事欧阳修,得其文法,遂以文章名天下。”
2. 南宋吕祖谦《宋文鉴》收录此文,并评曰:“情文并至,读之令人感慨。”
3. 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三十评苏轼此文:“恳恻真至,有师弟子间深厚之意,非徒文而已。”
4. 清代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称:“此祭文情深而礼正,可见古人尊师重道之风。”
5. 清代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选录此文,认为“其言笃实,其气和平,足见苏公之不忘本原”。
以上为【颍州祭欧阳文忠公】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