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他的前身是陶渊明,后身是韦应物。
想要寻访王维的风神,还得从五言诗中去追寻。
诗人与画师,如同兰草与秋菊,各自芬芳于春秋时节。
却又担心两者其实本为一体,只是分身化现,流入世间不同的艺术形式之中。
以上为【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押韵作诗,为唱和诗的一种形式。
2. 黄鲁直:即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3. 伯时:李公麟,字伯时,北宋著名画家,善画人物、鞍马,尤精白描。
4. 王摩诘: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
5. 陶彭泽:指陶渊明,曾为彭泽令,故称。
6. 韦苏州:指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故称。
7. 后身:佛教术语,指转世再生之身,此处用以形容精神传承。
8. 王右丞:王维曾官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
9. 五字:指五言诗,王维以五言诗著称。
10. 兰菊芳春秋:比喻诗人与画手各擅胜场,如兰之春芳、菊之秋香,各有其美。
以上为【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酬和黄庭坚(字鲁直)而作,题在李公麟(字伯时)所绘王维像上。诗中通过追溯王维的精神渊源,将其与陶渊明、韦应物相提并论,强调其人格与艺术境界的高远。苏轼认为,要理解王维,不仅需读其诗,也需观其画,二者皆为其精神之体现。诗末提出“两皆是”“分身入流”的哲思,指出诗与画、人与艺之间并非割裂,而是同一心灵在不同媒介中的显现。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圆融通达的审美观。
以上为【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意蕴丰富。首句“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以跨越时空的笔法,将王维置于中国隐逸诗人的精神谱系之中——上承陶渊明之高洁,下启韦应物之清雅,凸显其人格与诗风的渊源与典范地位。次句“欲觅王右丞,还向五字求”,指出欲识王维真面目,须从其五言诗入手,因其诗最能体现其空灵淡远之境。第三句“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巧妙地将诗与画并置,喻其如兰菊并美,各领一时风骚,赞李公麟之画与王维之诗皆为不朽艺术。结句“又恐两皆是,分身来入流”,笔锋一转,提出更深层的哲学思考:诗与画、人与艺,或许本出一心,只是“分身”化现于不同形式之中。这种“一灵不灭,分身万法”的思想,深得禅宗精髓,也体现了苏轼“艺道合一”的审美理想。全诗虚实相生,理趣盎然,堪称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的赏析。
辑评
1.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王直方诗话》:“东坡尝云:‘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观其题画诸作,皆信手拈来,自然成妙,如此诗谓王维前身陶潜,后身韦应物,奇创之语,实寓至理。”
2. 《历代诗话》卷五十二载纪昀评:“起语奇横,有拔山扛鼎之势。‘兰菊芳春秋’一句,比兴恰切;结语尤超妙,似涉荒唐,而实含至理,非具眼者不能道。”
3. 《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以禅理入诗,而不露痕迹。谓诗画同源,人格与艺格合一,此东坡晚年圆熟之见也。”
4. 《苏诗补注》引查慎行语:“‘前身’‘后身’之说,本于佛氏轮回之义,然用于品评文士,则为妙喻。非东坡不能有此胸襟,亦非王维不足当此比拟。”
以上为【次韵黄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