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羡慕你像一叶漂泊的空舟,自由来此作钱塘短暂十日之游。
清冽的泉水洗尽了你禅定的心境,双眼因而清澈明净;青山为你供奉诗才,却总惹得眉头微蹙、诗意凝愁。
你在雪中乘兴而行,原不过是随性之举;春天将尽,本想归去,却又打消了念头。
何时才能与你一同泛舟五湖,追随范蠡的足迹,养万尾鱼,种千棵橘树,过那逍遥自在的隐逸生活呢?
以上为【次韵送张山人归彭城】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和诗,是古代唱和诗的一种形式。
2. 张山人:指张天骥,字圣涂,号云龙山人,徐州彭城人,隐居不仕,与苏轼有交往。
3. 彭城:今江苏徐州,张山人故乡。
4. 虚舟:语出《庄子·达生》:“虚舟触物而不怒”,比喻无所执着、自由自在之人。
5. 钱塘:今浙江杭州,苏轼曾在此任官,时或寓居。
6. 禅心:佛教用语,指清净无欲、明澈如镜的心境。
7. 山供诗笔:谓山水激发诗情,成为诗人创作的源泉。
8. 总眉愁:指面对壮丽山川,诗兴勃发却因构思而皱眉,形容作诗之苦。
9. 雪中乘兴:用晋代王子猷雪夜访戴逵典故,《世说新语》载:“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10. 五湖从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助勾践灭吴后,辞官泛舟五湖(太湖一带),隐居经商,传说化名陶朱公。此喻归隐江湖的理想生活。
以上为【次韵送张山人归彭城】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送别友人张山人所作的次韵诗,表达了对友人飘然无羁生活的羡慕和对自身仕途羁绊的感慨。全诗情感真挚,意境开阔,融禅意、山水、友情与隐逸理想于一体。诗人借“虚舟”“水洗禅心”等意象展现张山人超脱尘俗的精神境界,又以“山供诗笔总眉愁”暗含创作之苦与自然之美的交融。后半转写人生志趣,由雪中访友的洒脱,到春尽思归的踌躇,最终寄托于“从范蠡”的江湖之梦,体现了苏轼一贯向往自由、追求心灵解脱的人生态度。语言清新自然,结构层层递进,情思深婉,耐人寻味。
以上为【次韵送张山人归彭城】的评析。
赏析
此诗开篇以“羡君飘荡一虚舟”起势,将张山人比作无系之舟,既写出其行踪不定、超然物外的隐士风范,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向往之情。“来作钱塘十日游”看似平淡,实则暗含对比——张山人可自由来去,而自己困于官身,不得解脱。第二联“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前句写精神净化,泉水涤心,双目清明,体现禅修之效;后句写艺术创造,虽得山水之助,然吟咏艰辛,不免蹙眉。两句一静一动,一净一愁,构成张力,深化了诗人对文人命运的体察。第三联转入叙事与心理描写,“雪中乘兴”呼应王子猷典故,突出张山人的洒脱不羁;“春尽思归却罢休”则透露出归隐之念虽起,终因种种牵绊而止,含蓄表达现实无奈。尾联直抒胸臆,以“何日五湖从范蠡”发出强烈呼唤,将个人理想推向历史纵深——范蠡功成身退,泛舟江湖,正是中国士大夫心中最理想的归宿。结句“种鱼万尾橘千头”具体描绘隐居富足安逸的生活图景,充满田园诗意,令人神往。全诗由送别而及人生志趣,由现实而入理想,层层推进,情真意远,堪称东坡七律中的抒情佳作。
以上为【次韵送张山人归彭城】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十六引纪昀评:“语淡而味厚,不假雕饰而自饶风致。‘水洗禅心’二句,清迥绝俗,的是山人身份。”
2. 《宋诗钞》评苏轼此诗:“寄慨遥深,非徒送别而已。‘虚舟’‘五湖’之喻,皆见出处之思。”
3.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东坡七律,以气格为主,此诗清旷悠然,无烟火气,‘雪中乘兴’‘春尽思归’,皆从闲处着笔,而情意自深。”
4. 《唐宋诗醇》评曰:“写山人之高致,兼寓己之向往,语语真率,毫无妆点。末以范蠡为拟,志洁行芳,非俗士所能梦见。”
以上为【次韵送张山人归彭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