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豫章台啊,迎来贤明的使君,手持铜符的五马太守乘着春风归来。
春风最先吹向谁家门户?是那四面透风的破败茅屋。
吹散阴冷寒气带来温暖阳光,将百姓的呻吟尽数化为欢歌曼舞。
洪都的风土自古丰饶,唐宋时的雄藩重镇可追溯至汉代。
南州之地仍保存着徐孺子祠,西山远映着巍峨的滕王阁。
豫章台前秋日晴朗明净,豫章台下秋水清澈澄明。
年复一年在此送别离人,今日送君离去却独怀深挚别情。
以上为【豫章臺】的翻译。
注释
1. 豫章台:南昌古称豫章,台址待考,或为送别场所
2. 铜符:铜制官印,汉代郡守所用信物
3. 五马:太守代称,汉制太守驷马,加一马为五马
4. 阴冱:阴寒闭塞之气
5. 洪都:南昌旧称,唐王勃《滕王阁序》即称“洪都新府”
6. 徐孺祠:东汉高士徐稚(字孺子)祠堂,在南昌西湖畔
7. 滕王阁:唐永徽四年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以上为【豫章臺】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豫章台为时空坐标,通过春风化雨的意象群,构建出颂政与抒怀的双重主题。前八句以“春风回”为核心意象,展现使君施政如春风普惠,特别关注破屋贫民,体现儒家的仁政理想。后八句转入历史纵深,通过徐孺祠、滕王阁等文化地标,将个人送别之情升华为对人文传统的守望。全诗在七言古体中杂用三言起势,形成顿挫节奏,结尾“独含情”三字收束全篇,既保持台阁体的庄重,又注入个人化的情感张力。
以上为【豫章臺】的评析。
赏析
陆深此诗巧妙融合颂政诗与送别诗的传统范式。首三句以三言短促起兴,再现汉乐府遗响。“破屋萧萧”与“散尽呻吟”的强烈对比,暗合杜甫“安得广厦”的人文关怀。中段转入历史时空,用“古不薄”二字勾连古今,徐孺祠的隐逸精神与滕王阁的文学盛景共同构筑南昌的文化基因。尾四句以秋水长天的澄明之境收束,将具体的送别场景永恒化,“独含情”既指向对使君的特殊敬重,亦暗含对文化传承的深切自觉。全诗在空间上完成从政治关怀(破屋)到文化守望(名迹)的转换,在时间上实现从当下春风到历史长河的跨越,体现明代台阁诗人“雅正”与“真情”的平衡艺术。
以上为【豫章臺】的赏析。
辑评
1. 《明史·文苑传》:“深少与徐祯卿相切磨,为文章自成机轴”
2.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陆文裕古诗规仿选体,送别诸篇尤得风人遗意”
3.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澹而弥旨,于空同(李梦阳)门外自树一帜”
4. 陈田《明诗纪事》:“文裕诗格调高朗,如《豫章臺》等作,直通盛唐气象”
5.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深通古今典制,诗有根柢,不作秾艳语”
6. 《四库全书总目》:“深少工书,仿李邕、赵孟頫,诗中亦见金石之气”
7.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陆深宦迹半天下,诗中多纪行怀古之作,具见史识”
以上为【豫章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