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江南年底,早梅花开后,分配新春和垂柳。细腰肢自己有格调风流,于是又是和身体清英很优秀。
永丰坊那畔,一整天没有人,谁看到金丝弄晴天白天?秋海棠花还是种子、未飘散的那时,绿叶成阴,没有一个故事、渐渐的消瘦了。又有谁是东风追逐你而来的呢,就吹散眉间皱纹一点春天。
版本二:
江南的寒冬已尽,早开的梅花刚刚凋谢。
将新春的柔情交付给那垂柳。
它细软的腰肢,本就风韵独特、格调高雅,更兼清俊挺拔、气质秀逸。
在永丰坊的那一边,整日无人经过,有谁看见那金色的柳丝在晴空中轻舞?
令人断肠的是,当飞絮飘零之时,绿叶已成荫,百无聊赖,渐渐消瘦。
又莫非是东风随你而来,轻轻吹散我眉间那一道春愁?
以上为【洞仙歌 · 咏柳】的翻译。
注释
洞仙歌: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又名《洞仙歌令》、《洞仙歌慢》、《洞仙词》、《洞中仙》、《洞玄歌》、《羽仙歌》。据北宋李明远《太平广记·卷三十七·阳平谪仙》引《仙传拾遗》:「阳平谪仙,不言姓氏。初,九陇人张守圭,仙君山有茶园。每岁召采茶人力百馀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有一少年,自言无亲族,赁为摘茶,甚勤愿了慧。守圭怜之,以为义儿。又一女子,年二十,亦云无亲族,愿为义儿之妻。孝义端恪。守圭甚善之。一旦山水泛溢,市井路隔,盐酪既缺,守圭甚忧之。新妇曰:『此可买耳。』取钱出门十数步,置钱于树下,以杖叩树,得盐酪而归。后或有所需,但令叩树取之,无不得者。其术夫亦能之。因与邻妇十数人,于塴口市相遇,为买酒一碗,与妇饮之,皆大醉,而碗中酒不减。远近传说,人皆异之。守圭问其术受于何人。少年曰:『我阳平洞中仙人耳。因有小过,谪于人间。不久当去。』守圭曰:『洞府大小与人间城阙相类否?』对曰:『二十四化,各有一大洞,或方千里、五百里、三百里。其中皆有日月飞精,谓之伏晨之根,下照洞中,与世间无异。其中皆有仙王仙官、卿相辅佐,如世之职司。有得道之人,及积功迁神返生之士,皆居其中,以为民庶。每年三元大节,诸天各有上真,下游洞天,以观其所为善恶。人世生死兴废,水旱风雨,预关于洞中焉。龙神祠庙,血食之司,皆为洞府所统。二十四化之外,青城、峨嵋、益登、慈母、繁阳、嶓冢,皆亦有洞,不在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之数。洞中仙曹,如人间郡县聚落耳,不可一一详记也。旬日之间,忽失其夫妇。』」调名本意即咏洞中仙人。敦煌曲中有此调,但与宋人所作词体式不同。此调有令词和有慢词两体。令词自八十三字至九十三字,常以《东坡乐府》之《洞仙歌令》为准,前后阕各三仄韵。音节舒徐,极骀宕摇曳之致。康伯可词名《洞仙歌令》,潘紫岩词名《羽仙歌》,袁通甫词名《洞仙词》。《宋史·乐志》名《洞中仙》,注「林钟商调」,又「歇指调」。金词注「大石调」。前阕第二句是上一、下四句法,后阕收尾八言句是以一去声字领下七言,紧接又以一去声字领下四言两句作结。前阕第二句亦有用上二、下三句法,并于全阕增一、二衬字,句豆平仄略异者。慢词自一百十八字至一百二十六字,柳耆卿《乐章集》「嘉景」词注「般涉调」,「乘兴閒泛兰舟」词注「仙吕调」,「佳景留心惯」词注「中吕调」,三词句读亦参差不一。按张南湖《诗馀图谱》,前阕六句三韵,后阕七句三韵,前后阕第三句俱七字,第四句俱九字,前阕结句六字,后阕结句九字,此令词正体也,间有摊破、添字句、添韵者,皆从此出。
调注:《全宋词》修订本编者注:「案《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二百六十六》『柳』部误以此首为晏小山作。」明吴讷钞本、毛本《小山词》中未见此首;《全宋词》晏小山词卷末此词列入「存目词」。
细腰肢:傅子立注:「杜子美诗:『隔户垂杨弱袅袅,恰如十五女儿腰』」刘尚荣按:「句出《绝句漫兴(其九)》,『垂杨』原作『杨柳』。」
永丰坊:傅子立注:「《白乐天集》有《河南卢贞和乐天诗》,序云:『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白尚书曾赋诗,传入乐府,流遍京都。近有诏旨,取两枝植于禁苑。乃知一顾增十倍之价,非虚语也。』白诗曰:『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卢诗曰:『一树依依在永丰,两枝飞去杳无踪。玉皇曾采人间曲,应逐歌声入九重。』」刘尚荣按:「详见《白氏长庆集·卷三十七·杨柳枝词》。参见孟初中《本事诗·事感》,所记小异。」
谁见: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作「惟见」。
一成:宋时口语,「渐渐」,指一段时间的推移。
「吹散眉间,一点春皱」句:傅子立注:「辛寅逊《柳诗》:『才闻暖律先开眼,直待和风始展眉。』」刘尚荣按:「句见《全芳备祖·前集卷七》。《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二十二·〈林木部·古诗·柳〉》转引此诗,作者标幸夤逊,『开』作『偷』;『直』作『既』。是。《全唐诗·卷七百六十一》同《古今事文类聚》。傅注误标作姓氏。按,《宋史·卷四百七十九·〈西蜀孟氏世家·(附)幸寅逊传〉》,姓名作『幸寅逊』,『寅』通『夤』。」
1. 洞仙歌: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
2. 腊尽:腊月结束,指冬末春初。
3. 分付:交付、托付。此处意为将新春的气息交予柳树。
4. 入格:合乎格调,有风度。
5. 骨体清英雅秀:形容柳树枝干清瘦挺拔,气质高雅秀丽。
6. 永丰坊:唐代洛阳地名,白居易有《永丰柳》诗:“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见得么?”此借用其典,暗喻柳之孤寂。
7. 金丝:比喻柳条在阳光下如金色丝线般闪耀。
8. 弄晴昼:在晴朗的白日里摇曳生姿。
9. 飞絮时:柳絮飘飞的时节,象征春将尽。
10. 一成消瘦:完全地变得消瘦,形容柳枝由盛转衰。
以上为【洞仙歌 · 咏柳】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词通篇咏柳,藉柳喩人,以含蓄婉曲的手法和饱含感情的笔调,藉娜娜多姿、落寞失时的垂柳,流露了作者对姿丽命蹇、才高数奇的女性深切的同情与赞美。
上阕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起拍说腊尽梅凋,既点明节令,且藉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以「新春」紧承「腊尽」,写腊月已尽,新春来临,早梅开过,杨柳萌发。柳丝弄碧,是春意繁闹的表征,故说「分付新春与垂柳」。「分付」,交付之意,着「分付」一词,彷彿春的活力、光彩、妖娆,均凝集于垂柳一身,从而突出了柳的形象。以下赞美柳的体态标格。柳枝婀娜,别有一种风流,使人想到少女的细腰。杜少陵《绝句漫兴》早有「隔戸杨柳弱嫋嫋,恰如十五女儿腰」之句。东坡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称颂她有合格入流的独特风韵,并进而用「清英秀雅」四字来品评其骨相。这就写出了垂柳的清髙、英隽、雅洁、秀丽,见出她与浓艳富丽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
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质特色,从她的体态美,进而刻画了她的品格美。
下阕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换头三句,写垂柳境况清寂、丽姿无主。长安永丰坊多柳,生在永丰园一角的垂柳,尽管在明媚春光中修饰姿容,分外妖娆,怎奈无人一顾。诗人白乐天写过一首著名的《杨柳词》,据唐人孟初中《本事诗》载:白乐天有妾名小蛮,善舞,白氏比为杨柳,有「杨柳小蛮腰」之句。及年事高迈,小蛮还很年轻,「因为杨柳之词以托意,曰:『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后宣宗听到此词,极表赞赏,遂命人取永丰柳两枝,移植禁中。东坡在这里化用乐天诗意,略无痕迹,但平易晓畅的语句中,却藏有深沉的含义。「断肠」四句,紧承上文,写垂柳的凄苦身世,说:一到晚春,绿叶虽繁,柳絮飘零,她更将百无聊赖,必然日益瘦削、玉肌消减了。煞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只有东风的吹拂,足可消愁释怨,使蛾眉般的弯弯柳叶,得以应时舒展。
全章用象征法写柳,词人笔下那婀娜多姿、落寞失意的垂柳,宛然是骨相清雅、姿丽命蹇的佳人。词中句句写垂柳,却句句是写佳人。读罢全词,一位品格清淑而命运多舛的少女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东坡的咏物词,大多藉物喩人、咏怀,把人的品格、身世和情感寄托于所咏之物上,物中有人,亦物亦人。这首词突出地体现了上述特点,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思和美好的回味。
《洞仙歌·咏柳》是苏轼一首托物寄情的咏物词。表面上写柳树的风姿与寂寞,实则借柳抒怀,寄托了词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仕途沉浮的无奈。词中以拟人手法赋予柳树以情感与品格,既赞美其“清英雅秀”的外在美,又揭示其“尽日无人”的孤独处境。结尾处巧妙转折,设想东风吹散愁眉,流露出一丝豁达与希望。全词婉约而不失骨力,柔美中蕴含刚健,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洞仙歌 · 咏柳】的评析。
赏析
此词以“咏柳”为题,实则借柳抒情,结构精巧,意境深远。上片写柳之形貌与风神,“细腰肢”“骨体清英雅秀”等语,不仅描绘出柳的柔美姿态,更赋予其人格化的高洁气质。一个“分付”二字,使新春与柳之间产生情感联系,极具诗意。下片转入抒情,借用白居易《永丰柳》的典故,点出柳虽美却“尽日无人”,深藏寂寞。“断肠”一句笔锋陡转,由景入情,暗示美好事物终将逝去。而“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既写柳之凋零,亦可视为人生年华老去的隐喻。结尾宕开一笔,设想东风吹散眉间春皱,化愁为喜,表现出苏轼特有的旷达情怀。全词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清丽,含蓄隽永,堪称咏物词中的佳作。
以上为【洞仙歌 · 咏柳】的赏析。
辑评
1. 《历代诗余》引《冷斋夜话》:“东坡咏柳词,寓意深远,非止模写物态。”
2. 清代张德瀛《词征》卷五:“苏子瞻《洞仙歌·咏柳》,托兴高远,不落咏物窠臼。”
3.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词曲类》评苏轼词:“纵横浩瀚,而寓意深远,如《洞仙歌》诸阕,皆以性灵运笔,非徒以辞采胜。”
4.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虽未直接评此词,然其谓“东坡之词旷”,正可为此词结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作注脚。
5.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称此词“借物寓怀,婉而有致,于闲淡中见深情”。
以上为【洞仙歌 · 咏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