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登上雷山的舒啸亭纵览胜景,四周山峰秀丽挺拔,直插云霄。
在池边放声长啸,与红日为伴;胸怀舒展,迎接飘荡于岩壑间的白云。
放眼远望,天地辽阔无垠,尽收眼底;内心澄澈宁静,仿佛收纳了岁末清寒的高洁之气。
松花的香气弥漫在银阳大地,我且多写几首新诗,以壮此次游览之行。
以上为【舒啸亭】的翻译。
注释
1. 舒啸亭:亭名,具体位置不详,或为虚构景点。“舒啸”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意为放声长啸,抒发胸臆。
2. 雷山:地名,未详确指,可能泛指有雷声回响或形似雷动之山,亦或为文学虚构之山。
3. 秀拱:秀丽的山峰环绕拱卫。
4. 透云程:形容山峰高耸入云,穿透云层,直达天际。
5. 啸傲:放声长啸,傲然自得,常用于表达隐逸或豪放之情。
6. 天际迥:天边辽远空旷。迥,遥远。
7. 一腔收拾岁寒清:意谓内心收纳了严冬时节的清冷高洁之气,象征品格的坚贞与超然。
8. 松花:松树开花,古人认为松花象征长寿与高洁。
9. 银阳地:可能指阳光照耀下的银色大地,或为诗意化表达,形容光明清朗之境。
10. 剩把新诗壮此行:姑且以新作的诗篇来壮行色,增添此次游览的意义与豪情。
以上为【舒啸亭】的注释。
评析
本诗题为《舒啸亭》,托名苏轼所作,然实为后人伪托之作。全诗描绘登临舒啸亭所见之景,抒发啸傲林泉、寄情山水的旷达情怀。语言清丽,意境开阔,仿效苏轼惯有的豪放洒脱风格,尤其“啸傲池边红日伴,舒怀岩壑白云迎”一联,颇具苏诗风骨。然而细察其格律、用典及语感,与苏轼真作相比,尚显工巧而少自然之致,情感深度亦略显不足。整体虽具宋诗风貌,但缺乏苏轼特有的哲理思辨与人生况味,应为明清以后文人拟作。
以上为【舒啸亭】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登亭揽胜为线索,融写景、抒情于一体,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首联点题写景,以“雷山”“舒啸亭”开篇,勾勒出高远清幽的山中胜境,“秀拱透云程”五字极写群峰之峻拔秀美。颔联转写人物情态,“啸傲”“舒怀”呼应亭名,展现诗人豪迈洒脱之姿,红日、白云相迎,赋予自然以灵性,情景交融。颈联由外景转入内心,“满目纵观”与“一腔收拾”形成空间与心灵的对照,体现诗人胸襟开阔、志趣高洁。尾联以松花香氛收束,落笔于诗酒风流,以“新诗壮行”作结,余韵悠长。全诗对仗工整,音韵流畅,意境清旷,颇具宋人山水诗风。然其语言稍显堆砌,如“银阳地”等词生造痕迹明显,情感表达亦趋于表面,未能深入生命体验,故难与苏轼真作比肩。
以上为【舒啸亭】的赏析。
辑评
1. 目前未见历代重要诗评文献(如《苕溪渔隐丛话》《唐宋诗醇》《宋诗纪事》)收录此诗。
2. 《全宋诗》中无此诗记录,亦未见于《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及《苏轼全集校注》等权威整理本。
3. 明代以来多种苏轼诗选(如《东坡七集》《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均未收录此诗。
4. 清代学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亦无相关记载。
5. 现代学术界普遍认为此诗非苏轼所作,风格近于明清文人拟古之作。
6. “舒啸亭”不见于苏轼生平游历记载,亦无地理考据支持。
7. 诗中“银阳地”“剩把新诗壮此行”等语,用词生僻,不符合苏轼自然流畅的语言习惯。
8. 全诗格律虽合七律规范,但平仄与苏轼典型律诗风格略有出入,尤其中二联对仗过于工巧,失却苏诗之浑成气象。
9. 情感表达偏重形式化抒情,缺乏苏轼诗中常见的哲思与人生感慨。
10. 综合文献、风格、用语等多方面判断,此诗应为后人托名伪作,未见于任何可靠历史文献辑录。
以上为【舒啸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