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远处稀疏的树林中,暮色里归鸦纷纷栖集,孤零零的村落升起袅袅炊烟,那是显圣寺——佛家圣地所在。幽居之人亲手种植着成片的橘树,远方的游子特意前来寻访那清雅的百结花。河滩上的浮石已干涸,因霜降之后水流减少;我闲来无事,烹试着清明前采摘的焦坑名茶。恍惚间只觉得梦境似要向西南方向飘去,那里有翠竹掩映的村庄,白沙环绕的江畔,宛如世外桃源。
以上为【留题显圣寺】的翻译。
注释
1. 留题:题写诗文于某处墙壁或碑石之上,多为即兴抒怀之作。
2. 显圣寺:宋代寺庙名,具体地点待考,疑在今江西境内,苏轼南迁途中经停之地。
3. 渺渺:遥远、朦胧的样子。
4. 梵王家:佛教寺院的美称,意谓“诸天梵王之家”,即佛寺。
5. 幽人:隐士,亦可指幽居之人,此处或为诗人自指。
6. 千头橘:化用《史记·货殖列传》“千树橘,则比封君”典故,言种植繁盛,亦寓安贫乐道之意。
7. 百结花:即“优昙花”或“山矾花”,又名“林兰”,因其花蕾如百结(打结)而得名,象征高洁清幽,常生于山寺之间。
8. 浮石:可能指火山岩质地轻浮之石,或江边沙洲石块。
9. 霜后水:秋霜降后,河水退落,露出河床。
10. 焦坑茶:宋代名茶之一,产于江西赣南一带,尤以雨前(清明前)所采为上品,苏轼曾多次品评。
以上为【留题显圣寺】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贬谪途中所作,题于显圣寺壁。全诗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却仍保持超然物外、恬淡自适的心境。前两联描绘山野静谧之景,展现寺庙清幽环境与隐逸生活之趣;颈联转入品茶细节,体现士人高洁的生活情趣;尾联以梦境收束,寄托对理想栖居地的向往。语言清丽自然,意境空灵悠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趋于平淡而深远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留题显圣寺】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四联皆工,层层递进。首联以远景开篇,“渺渺疏林”与“孤村烟火”构成一幅黄昏山寺图,视觉由远及近,点出显圣寺坐落人间僻静之处。“晚鸦”“烟火”等意象渲染出宁静而略带苍凉的氛围,契合诗人羁旅心境。颔联转写人事,“幽人种橘”“远客寻花”,一主一宾,既写出寺院周边的田园生活气息,又暗含隐逸之志与知音相访的情怀。“千头橘”用典不露痕迹,寄寓安于淡泊之意;“百结花”则以其清冷幽香呼应山寺禅境。颈联具体写当下生活细节,“浮石已乾”写秋景萧疏,“焦坑试茶”则见文人雅趣,一“闲”字点出心境从容,虽处贬途而不失生活之美感。尾联宕开一笔,由实入虚,以“归梦西南去”引出理想中的江南水村图景:“翠竹江村绕白沙”一句,色彩明净,意境空灵,令人神往。此梦非思乡之梦,而是心灵归宿的象征,是对超脱尘俗、返璞归真生活的深层渴望。整首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体现了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审美追求。
以上为【留题显圣寺】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绝如画,语淡而味长,晚岁风格尽见于此。”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三四写景中有人,五六情景交融,结句缥缈有致,不着痕迹而神韵自远。”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浮石’‘焦坑’皆当地风物,信手拈来,便成佳构,可见坡公胸中有丘壑。”
4.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此诗作于绍圣年间南迁时,虽行役困顿,而笔端无怨气,唯见山水之乐、茶花之趣,其襟抱可知矣。”
5.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归梦西南’非实指归路,乃心之所寄也。白沙翠竹,即是净土,不必更问桃源。”
以上为【留题显圣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