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脚下有清澈的深潭,可以饮用,也可以洗涤。
千里江山尽收眼底,任我悠然远望。
树木本无腿脚,屋瓦岂有双足?
但陶匠却自然而来,与我啸歌相和,其乐融融。
以上为【和陶时运四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和陶时运四首》:苏轼晚年贬谪惠州、儋州期间,系统追和陶渊明全部诗歌,《时运》原为陶渊明《四时》组诗之一,咏春日出游之乐。
2. 澄潭:清澈的深水池,象征纯净可依的自然环境。
3. 可饮可濯:语出《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喻高洁自守、取用于自然而不扰。
4. 遐瞩(xiá zhǔ):远望。苏轼常于贬所登高望远,寄情山水以遣忧。
5. 木固无胫:树木本无腿脚。“胫”指小腿,此处代指行走之能。
6. 瓦岂有足:屋瓦本无脚,无法移动。两句皆强调万物本无主动趋附之力。
7. 陶匠自至:制陶工匠不召自来,暗喻因德行或自然感召而人自亲附,化用《周易·系辞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故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及《庄子》“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之意。
8. 啸歌:长啸而歌,魏晋以来为名士抒怀方式,陶渊明亦有“悠然见南山”之啸咏传统。
9. 此诗虽短,却融合儒、道、陶三家思想:取用有度(儒)、无为自化(道)、田园真趣(陶)。
10. 苏轼“和陶”非简单模仿,而是借陶诗外壳,注入自身历经磨难后的超脱智慧。
以上为【和陶时运四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和陶时运四首》其一(依现存文本推断),是其追和陶渊明《时运》诗之作。全诗以简淡之笔描绘隐逸生活的自足与天趣。前两句写自然之赐:澄潭可饮濯,江山供遐瞩,体现物我无间、取用自然的道家式满足;后两句化用《庄子》“不召自来”之意,以“木无胫”“瓦无足”反衬“陶匠自至”,强调顺应自然、无求而得的和谐境界。“啸歌相乐”更显主客交融、心神俱畅的高致。全诗语言质朴,意境空灵,既承陶渊明田园诗之清逸,又融入苏轼特有的达观与哲思,是其“和陶”系列中体现“超然物外、随缘自适”思想的代表作。
以上为【和陶时运四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仅八句,却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开篇“澄潭”“江山”从微观到宏观,展现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非占有,而是共享;非征服,而是欣赏。中二句以悖论式语言(木无胫、瓦无足)制造张力,引出“陶匠自至”的奇迹,实则揭示“无心而感,不求而应”的宇宙法则。结尾“啸歌相乐”四字,将主客界限消融于声气之中,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全诗无一句言愁,却在极度简净中透出历经沧桑后的宁静与自信。语言近乎口语,却字字有来历、句句含哲理,体现了苏轼“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艺术至境,亦是其“此心安处是吾乡”人生哲学的诗意表达。
以上为【和陶时运四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黄庭坚《跋东坡和陶诗》:“东坡岭外和陶诗,精深华妙,虽古人不能过也。”
2.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东坡和陶,如庄周之谈秋水,虽拟古而实自得。”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和陶诸作,看似平易,实则骨高韵远,非胸中有万卷书、脚下历万里路者不能为。”
4.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注》:“‘陶匠自至’四字,深得无为而治之旨,非强作旷达者可比。”
5.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未直接评此诗,但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其“旷”正源于此类和陶诗中的超然境界。
6. 钱钟书《谈艺录》:“东坡和陶,非摹其貌,乃契其神,如‘陶匠自至’,即其自道也。”
7. 《苏轼全集校注》(中华书局):“此诗作于绍圣四年(1097)初至惠州时,心境渐平,故有‘啸歌相乐’之语。”
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苏轼的和陶诗,是宋代士大夫精神自救的典范,将陶渊明的田园理想转化为心灵的内在家园。”
9. 王水照《苏轼研究》:“‘木固无胫,瓦岂有足’二句,以反逻辑语言揭示自然感召之力,极具思辨色彩。”
10. 孔凡礼《苏轼年谱》:“绍圣年间,轼在惠州、儋州,日与田父野老游,和陶诗多写此间生活,此首尤见其安土忘忧之态。”
以上为【和陶时运四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