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夜晚泊船于黄山的芦花滩头,在船篷底下仰望北斗七星高悬天际。
有客用吴音吟唱,催发我的诗兴,那声调高亢,直上云霄。
蛟龙为之侧耳,海上波涛平息;猿猴停止啼叫,山中月色凄清。
悠扬的歌声在半空飘荡却骤然落下,如同金石相击的乐音充满我的座席。
一曲终了,才听见新都的钟声,枫林与烟雾笼罩的江岸,闪烁着点点渔火。
今夜这般美好的聚会如何能再得?不如趁着秋色,早早发动横江的舟船启程。
以上为【拟太白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坐对刘元善偶成】的翻译。
注释
拟太白:模仿李白(字太白)的诗风。李白原诗为《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殷十四:李白诗中的友人,排行十四。
吴吟:用吴地方言或吴声曲调吟唱诗歌。
芦花滩:长满芦花的河滩。
北斗垂天:北斗星仿佛垂挂在夜空中,形容视野开阔。
蛟龙:传说中的水中神兽。此处用以形容歌声能感动灵异。
猿狖:泛指猿猴。狖,古书上说的一种长尾猿。
倏忽:忽然,极快的样子。
金石交音:形容歌声如钟(金)磬(石)相击,清脆悦耳。
新都钟:远处城郭传来的钟声。
横江舵:横渡江面的船只。舵,代指船。
以上为【拟太白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坐对刘元善偶成】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谢榛模仿李白诗风的一首作品。诗题点明拟作对象,内容紧扣“闻吴吟”这一核心事件,以雄奇的想象和夸张的笔法,极力渲染歌声的动人魅力。全诗以时间为序,从夜泊闻歌写至曲终兴慨,结构严谨。诗中“蛟龙侧耳”、“猿狖无声”等句,化用李白《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的意境,以自然万物的反应侧面烘托歌声之美妙,深得太白诗之精髓。结尾处由听觉转回视觉,在渔火钟声的余韵中生出良会难再、乘秋早发的豪情与洒脱,体现了诗人既追慕盛唐气象,又不失自身面目的创作追求。
以上为【拟太白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坐对刘元善偶成】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在于:
巧妙的侧面烘托:诗人不直接描写歌声如何悦耳,而是通过一系列超凡的想象和反应来表现。歌声可以“上彻浮云端”,引得“蛟龙侧耳”、“猿狖无声”,甚至连海波与山月都为之宁静、生寒。这种“不写之写”,将歌声那穿透时空、感化万物的巨大艺术感染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比正面描摹更具张力。
虚实结合的意境营造:诗歌将现实的夜泊场景与神话传说中的蛟龙意象相结合,营造出一个既真实可感又瑰丽神奇的诗歌境界。北斗、浮云、海波、山月构成了宏大的空间背景,而歌声在其中穿梭流转,虚实相生,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富于变化的听觉描写:诗人对声音的描绘极富层次感。先是“调高上彻”的昂扬,然后是“悠悠半空”的悠扬,接着是“倏忽堕”的戛然而止与“金石交音”的清脆迸发,最后以远处传来的“新都钟”和归于寂静的渔火江岸作结。整个过程起伏跌宕,让读者仿佛亲历了一场精妙的听觉盛宴。
结句的豪情与余韵:在极致的艺术享受之后,诗人发出“今夕佳会复何许”的感慨,但并未陷入伤感,而是以“乘秋早发横江舵”的豪迈行动作结。这既是对李白诗中“明朝散发弄扁舟”式洒脱的继承,也展现了诗人自身开阔的胸襟与不懈的艺术追求。
以上为【拟太白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坐对刘元善偶成】的赏析。
辑评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评谢榛诗:“四溟五言近体,句烹字炼,气逸调高,七子中故推独步。古体局守规格,有宗法而无生气,弗取也。此诗拟太白,得其神气,尤为高作。”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茂秦(谢榛字)论诗,谓当如造酒,其味在酸咸之外。此作‘蛟龙’、‘猿狖’一联,正得其所谓‘外味’者,以不形容为形容,乃见超诣。”
(近代)陈田《明诗纪事》:“谢榛为赵王所重,常闻吴姬之歌,故其《闻吴吟》诸作,特为警策。此篇规摹太白,而能自运心胸,‘金石交音’一句,戛然独造,可谓善于学古者。”
以上为【拟太白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坐对刘元善偶成】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