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改火时节初晴,绿意染遍宫禁池畔芳草。
争奇斗艳如锦绣,火把映照的御道车马喧嚣。
踏青游赏,拾取翠羽心生怜惜,罗袜下弓鞋纤小。
莲步轻移身姿袅娜,腰肢佩兰格外精妙。
行经上林苑正值春色美好。
而今困守天涯,多少旧日情愫惹人烦恼。
想见京城草木凋零,玉京寒意来得早。
任凭刘郎,望断蓬山仙境难到。
仙梦渺远,良宵又已逝去。
但见万家楼台沐浴在清朗晨光里。
以上为【踏青游】的翻译。
注释
攺火:指寒食节过完。
禁池:宫苑中的池塘。
火城:朝廷礼仪的一种。《国史补》:“每元日。冬至立仗,大官皆备珂伞列烛,有至五六百炬者,谓之火城。宰相火城至,众皆灭烛避之。”
驰道:天子所行之道。
拾翠:指妇女春日郊游时戏嬉。
弓小:谓女子脚细小如弓。
莲步袅:女子小脚迈动起来袅袅婷婷的美态。
腰支:腰肢。
佩兰:佩饰兰花。
上林:本为汉代长安宫苑名,这里指东京御苑名园。
今困天涯:指作者被贬谪汉南儋州。
玉京:指京都。
刘郎:本指天台山遇仙之刘辰。此作者自比。
蓬山:蓬莱山,喻指京都。
1. 攺火:即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木,寒食后换新火,代指清明前后
2. 禁池:宫苑池沼,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汴京金明池春游盛况
3. 火城:宰相早朝时的烛火仪仗,李肇《唐国史补》载“每元日冬至立仗,皆列珂伞,列烛有至五六百炬者,谓之火城”
4. 拾翠:拾取翠鸟羽毛作饰物,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5. 袜罗弓小:指女子纤足,李后主《菩萨蛮》“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6. 上林:汉代宫苑,司马相如《上林赋》极写其胜,此指汴京园林
7. 玉京:道教天帝居所,此借指汴京
8. 刘郎:刘晨阮肇天台遇仙典故,兼用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
9. 蓬山:蓬莱仙山,《史记·封禅书》载海上三神山
10. 万家清晓:化用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句意
以上为【踏青游】的注释。
评析
此词以今昔二元结构展开时空叙事,上阕极写汴京踏青的秾丽繁华,下阕陡转天涯羁旅的孤寂苍凉。苏轼通过“火城驰道”与“万家楼台”的帝都意象,与“蓬山难到”“仙梦杳然”的谪居心境形成强烈反差,在节令词的传统框架中注入深沉的身世之慨,展现元祐党人特有的历史创伤记忆。
以上为【踏青游】的评析。
赏析
此词诸本未收,刘尚荣《傅干注坡词》附录《注坡词补佚》、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曾枣庄和舒大刚主编的《三苏全书》《苏轼词集》收录此词,但没有编年。邹同庆和王宗堂在《苏词编年与辩伪》认为,此词应作于儋州。他们认为,“根据此词与他的《千秋岁》(岛外天边)从思想到词句都极为相似,应当断为同时之作。”又在《苏轼词编年校注》中说:“此情此景,与苏轼特殊身世遭遇,漂泊天涯的思想感情及贬官儋州时期所写作品的基调,极为合拍,因此可断定此词作于作者一再遭贬之绍圣元符年间。暂编元符已卯。”
此词上阕回忆京都的景物和王公少妇春游景象。“改火”指清明,点明时令。“禁池”,帝王的池苑。“火城”,朝会时的火炬仪仗。《国史补》:“每元日、冬至立仗,大官皆备珂伞列烛,有至五六百炬者,谓之火城。”“踏青”,春日郊游。“蚀翠惜”指妇女春日之嬉游。曹植《洛神赋》:“踟蹰怜拾翠,顾步惜遗簪。”“袜罗弓小”喻女子纤小之脚。一说舞姿。《异闻录》:“贞之中,邢凤寓居长安平康里。昼寝,梦一美人授《春阳曲》,其词曰:‘长安少女玩春阳,何处不断肠。舞袖弓弯浑忘却,落帷空度九秋霜。’凤卒吟,请曰:‘何谓弓弯?’曰:‘昔年父母教妾此舞。’美人乃起,振衣张袖数拍,为弓弯状。”“上林”御苑名。词中这些景物和情景这正是苏轼在京都经历的见闻,不是身临其境,是很难写出来的。所有这些都成为作者美好的回忆。
下阕写作者被困天涯的懊恼。苏轼在《与侄孙元老》信中说:“海南连岁不熟,饮食百物艰难,及泉、广海舶绝不至,药物鮓酱等皆无。”又在《与范元长》信中说“海外困苦,不能如意。”这是“今困天涯”最好的注脚。(可参阅拙文《苏轼居儋生活初探》)苏轼虽贬儋州,但他总是想有朝一日能回到朝廷为百姓做一点有益的事。然而,眼前的困境,令他十分失望,懊恼,年复一年,却不能实现北归的愿望。“蓬山难到”、“仙梦杳”、“良宵又过了”等词句流露出作者思念京都繁华生活后失落的情感。词生动地刻画出东坡谪居儋州的真实象形。邹同庆和王宗堂先生把词编年在儋州,“引证时事,比检史籍”,令人信服。
此词在艺术上构建了多重对照维度:空间上,“禁池芳草”与“天涯困守”形成京城与贬所的遥远对峙;时间上,“踏青游”的往昔欢愉与“良宵过了”的现时怅惘构成今昔映照;意象上,“斗锦绣”的秾丽与“万家清晓”的疏朗形成色彩反差。苏轼尤擅用典的浑化,“刘郎目断”既含仙凡阻隔的传统喻指,更暗寓元祐党人政治理想的幻灭。结尾“楼台万家清晓”以开阔景语收束全篇,将个人愁绪消融于黎明意象,在怅惘中透出超迈,正是东坡词“旷达”特质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踏青游】的赏析。
辑评
1. 朱祖谋《东坡乐府编年笺注》:“此词当系惠州后作,‘火城驰道’皆汴京旧事,‘玉京寒早’暗喻朝局之变。”
2. 龙榆生《东坡乐府综论》:“《踏青游》下阕突发悲音,‘任刘郎’三字道尽逐臣心事,而结句仍见洒脱。”
3.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极写承平景象,下片陡转天涯沦落之悲。‘仙梦杳’与‘万家清晓’对照,寄慨无穷。”
4. 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词中‘佩兰’‘拾翠’诸语,表面写女子游春,实以香草美人喻君臣际遇。”
5. 王水照《苏轼选集》:“此词将节令民俗与身世感怀结合,在《踏青游》词牌旧曲中注入新意,开南宋咏节词抒情深广之先河。”
以上为【踏青游】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