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车驾前行,青色的车盖前头飘扬着黑色的旗帜;在黄茅冈下,围猎的队伍拉开了长长的包围圈。矫健的马儿迎风奔驰,腾跃而起,四蹄凌空;苍鹰追逐野兔,贴着地面疾速飞掠。回首眺望,白云缭绕在苍翠的山峰间;归来时,红色的落叶已落满将士的征衣。倘若圣明的君主肯采纳西凉名将谢艾那样的军事人才,我虽年迈,仍愿手持白羽扇,为国效力一战。
以上为【祭常山回小猎】的翻译。
注释
1. 祭常山:常山为密州境内之山,苏轼曾多次前往祭祀山神,祈求风调雨顺。此次祭祀后举行围猎,故题为“祭常山回小猎”。
2. 青盖:古代贵族车驾上所用的青色车篷,此处指代官员出行的仪仗。
3. 皂旗:黑色旗帜,古代军中常用,象征威严。
4. 黄茅冈:地名,在今山东诸城附近,密州境内。
5. 出长围:指围猎时布开长长的包围圈,驱赶野兽以便射猎。
6. 弄风骄马跑空立:形容骏马在风中昂首腾跃,奔跑时四蹄腾空,姿态矫健。“跑”通“刨”,腾跃之意。
7. 趁兔苍鹰掠地飞:苍鹰低飞追捕野兔。趁,追赶;掠地,贴地飞行,极言其迅疾。
8. 翠巘(yǎn):青翠的山峰。巘,山峰。
9. 西凉簿:指西凉(今甘肃一带)的军事人才名册,实指谢艾。《晋书·张轨传》载,谢艾本为儒生,因才被任用,屡建战功。苏轼借此表达自己虽为文官亦可带兵御敌。
10. 白羽:白羽扇,古代儒将常执白羽扇指挥军队,如诸葛亮、谢艾皆有此形象。此处象征儒将风度与军事才能。
以上为【祭常山回小猎】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苏轼知密州期间(1074—1076),是其狩猎题材中的代表作之一。全诗通过描写一次围猎活动,展现了雄壮的军容与豪迈的情怀,同时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志向。前六句写景叙事,笔力雄健,意象生动,充满动感;后两句转入抒情言志,借用典故,含蓄表达政治抱负。整首诗融合了边塞诗的刚健与士大夫的儒雅,体现了苏轼“以文为诗”“以才学入诗”的特点,也反映了他身处地方官职却心系国事的精神状态。
以上为【祭常山回小猎】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结构严谨,前六句写景叙事,后两句抒情言志,层次分明。首联以“青盖”“皂旗”“黄茅冈”“长围”勾勒出一场庄重而有序的围猎场面,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和仪式感。颔联“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尤为精彩,一高一低,一动一疾,马之腾跃与鹰之疾驰相映成趣,展现出猎场的紧张气氛与勃勃生机,对仗工整,气势雄浑。颈联转写归途所见,“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视角由远及近,意境由动转静,白云青山与红叶征衣构成色彩鲜明的画面,既写自然之美,又暗寓时光流转、秋猎将尽之意,情感细腻。尾联宕开一笔,借“西凉簿”“白羽”之典,抒发报国之志,将个人情怀升华为家国担当,余韵悠长。全诗语言精炼,意象丰富,刚柔并济,充分展现了苏轼早期诗歌雄健清新的风格。
以上为【祭常山回小猎】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气象开阔,鞍马风云,具边塞气骨,而结语用典,不失儒者本色。”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前四句写猎事如画,‘跑空立’‘掠地飞’五字极状骁勇迅捷之态。后四句情景交融,末二语慷慨有志,非徒夸游猎而已。”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语:“‘白羽犹能效一挥’,自负处正是忧时处,读之令人起敬。”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十二:“此诗作于密州,时方旱蝗,公祷于常山而猎于冈,非为游佚也。结语寓意深远,盖欲自效于边疆也。”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这类诗把打猎写得威武雄壮,其实寄托着不得志的牢骚和不甘寂寞的豪情。‘白羽犹能效一挥’,表面上说还能打仗,骨子里是说没人用我。”
以上为【祭常山回小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