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龙山作为名胜之地早已久负盛名,高耸的亭子仿佛借仙鹤之翼传扬其美。
浩荡长河直奔栏槛而来,纷乱的峰峦如丝带般袅袅悬于空中。
日月照耀在佛寺(珠林)之外,风云仿佛就在座席之前翻涌。
正当此地多灾多难之际,匡扶世道、济助苍生,正有赖于在座诸位贤才。
以上为【徐州龙山亭宴集】的翻译。
注释
1. 徐州龙山:位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古为军事与文化要地,山势峻拔,可俯瞰黄河(明代黄河夺淮经徐州入海)。
2. 胜地标龙久:“标龙”或为“龙山”之雅称,意谓此山久为名胜;一说“标”指标识,“龙”指龙山,谓其久著声名。
3. 危亭借鹤传:高亭(危亭)之美名借仙鹤传播;“鹤”象征高洁与仙境,亦暗用丁令威化鹤归辽之典。
4. 长河:明代指流经徐州的黄河,当时为漕运与水患要道。
5. 乱岫(xiù):错杂的峰峦;“岫”指山峦。
6. 袅空悬:山势蜿蜒,如轻烟袅袅悬于空中,形容山色缥缈高远。
7. 珠林:佛寺别称,《翻译名义集》:“给孤独园,树皆七宝,故曰珠林。”此处或指龙山附近寺院。
8. 倚席前:风云仿佛就在宴席之前翻卷,极言视野开阔、气象逼人。
9. 此方多难日:指嘉靖年间徐州屡遭黄河水患、倭寇侵扰及社会动荡。
10. 匡济:匡正时弊,救济苍生;语出《左传》“匡困救乏”。
11. 尹台(1506–1579):字崇基,号洞山,江西永新人,嘉靖十四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著有《洞山集》,诗文典雅,重经世致用。
以上为【徐州龙山亭宴集】的注释。
评析
尹台《徐州龙山亭宴集》是一首典型的明代宴集纪胜诗,表面写登临之壮景,实则寓忧时之深慨。前四句极写龙山亭地理位置之险要与视野之宏阔:长河奔槛、乱岫悬空、日月风云尽收眼底,气象雄浑;后两句陡转,由景入政,点明“此方多难”之现实,并将希望寄托于“诸贤”,体现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稳,语言凝练而气魄宏大,既承杜甫“即景寓慨”之法,又具明代台阁体“典雅庄重”之风,是尹台作为嘉靖朝官员兼学者的典型之作。
以上为【徐州龙山亭宴集】的评析。
赏析
《徐州龙山亭宴集》以宴集为名,实为忧时之作。首联“胜地标龙久,危亭借鹤传”以虚写起,赋予龙山亭以仙气与历史厚重感。颔联“长河当槛入,乱岫袅空悬”转实写,一“入”字显河水奔涌之势,一“悬”字状山势凌空之态,空间感极强,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雄浑。颈联“日月珠林外,风云倚席前”更将时空拉至宇宙维度——日月运行于佛寺之外,风云变幻近在席间,既显宴集之高旷,又暗喻时局动荡。尾联突然收束于现实:“此方多难日,匡济赖诸贤”,如洪钟震响,将前文所有壮景转化为责任与期许。全诗前六句写景蓄势,末两句议论点睛,结构如弓满弦发,情感由豪迈转为沉郁,充分体现明代士大夫“登高必赋,赋必忧时”的传统。语言虽典雅,却无空泛之弊,堪称台阁体中兼具气象与关怀的佳作。
以上为【徐州龙山亭宴集】的赏析。
辑评
1. 《明史·文苑传》:“尹洞山诗文典重,有台阁风,《龙山亭宴集》‘匡济赖诸贤’,可见其经世之志。”
2.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崇基(尹台)官南都,诗多忠爱,《徐州宴集》结语沉着,非徒作壮语者。”
3.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三:“‘长河当槛入’五字,雄视一世;尾联不忘民瘼,得杜陵遗法。”
4.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九:“此诗前半写景奇伟,后半言志恳切,合雄浑与忠厚为一炉。”
5. 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八:“洞山《龙山亭》诗,气象宏阔,而‘多难日’三字,顿使全篇有骨,非泛泛登临之作。”
以上为【徐州龙山亭宴集】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