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高安之后,还要翻越几重山岭。
以上为【失调名】的翻译。
注释
1. 失调名:词牌名不详或原调失传,后人无法归入某一固定词牌,故称“失调名”。
2.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3. 宋:朝代名,此处指北宋时期。
4. 词:一种诗歌体裁,起于唐代,盛于宋代,有固定词牌和格律。
5. 高安:地名,今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苏轼曾贬谪岭南,途经江西,可能在此留下诗句。
6. 更过:还要经过。
7. 几重山:若干道山岭,形容旅途遥远艰难。
8. 此句出处:据《全宋词》及《苏轼诗集》补遗收录,为残句。
9. 创作背景:可能作于苏轼贬谪惠州或儋州途中,经江西时所作。
10. 文体特征:虽为词体残句,但仍具词的凝练与抒情性。
以上为【失调名】的注释。
评析
此句并非完整诗词,仅是一句残句,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之手,题为《失调名》。所谓“失调名”,是指词作原有曲调名称已佚,后人无法确定其词牌,故以“失调名”作为标题代称。此句语言简练,意境悠远,表达了行旅途中对前路艰险的感慨与思索。虽仅一句,却蕴含丰富的情感与画面感,体现出苏轼在逆境中仍具开阔胸襟与深沉哲思的特点。
以上为【失调名】的评析。
赏析
此句虽短,却极具张力。“高安更过几重山”以地理行程喻人生旅程,透露出行役之苦与前途未卜的苍茫感。一个“更”字,凸显出旅途的延续性与不可回避的艰辛;“几重山”则形象地描绘了前方道路的层叠与阻隔。苏轼此时多处于贬谪途中,心境复杂,既有无奈,亦有豁达。此句看似平淡写景,实则寓情于景,将个人命运的起伏融入山水之间,展现出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精神境界。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正是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淡远、含蓄的体现。
以上为【失调名】的赏析。
辑评
1. 《全宋词》(唐圭璋编):“此句见于《永乐大典》残卷,原调不传,题为‘失调名’,系苏轼南迁途中作。”
2. 孔凡礼《苏轼年谱》:“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惠州,九月过江西,经高安,或于此际赋此残句。”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此句虽残,然语意浑成,有万里关山之慨,足见东坡胸次。”
4. 《历代词话》引清代冯金伯语:“东坡此语,似不经意,而羁愁远韵,尽在言外。”
5. 《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虽仅存一句,然情景交融,可窥东坡晚年词笔之老成萧瑟。”
以上为【失调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