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结交朋友不在于相知时间的长短,有时初次相见就如同老友一般亲近。认识你才几天而已,如今送别也心生不舍之情。你出身于公卿宰相之家,一向秉持高尚的节操与远大的志向。天资聪颖超群,对世事变迁也已历练颇多。就像那能追风逐电的千里马,终究难免被羁绊束缚。想起我本是山林隐逸之人,长久以来如同麋鹿为伴。误入仕途这张世俗之网,一举一动都令世人惊异。虽尚未真正归隐田园,但内心已觉得去留无足轻重。河阳之地岂算遥远?只是今后出处不同,人生道路或将分驰。就此与你作别吧,纵有美酒,也难再与知己共饮。
以上为【送吕行甫司门倅河阳】的翻译。
注释
1. 吕行甫:名希道,字行甫,北宋官员,苏轼友人,曾任河阳司门参军(副职)。
2. 司门倅:司门为唐代以后掌管城门启闭、关津出入的官职,倅即副职。河阳为地名,在今河南孟州一带。
3. 倾盖如平生:指两车相遇时停车交谈,车盖倾斜,形容初识即如故交。典出《史记·邹阳列传》:“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4. 公相家:指吕行甫出身显贵世家,其家族中有位至公卿宰相者。
5. 高义久峥嵘:谓其高尚的品格和志向早已显露不凡。“峥嵘”原指山势高峻,引申为卓越不凡。
6. 天才既超诣:天资极高,造诣非凡。“超诣”意为超越常人,达到高妙境界。
7. 世故亦屡更:经历世事变迁多次。“更”读gēng,经历之意。
8. 追风骥:能追逐疾风的骏马,比喻杰出人才。
9. 羁与缨:马络头和缰绳,喻指官场束缚。
10. 归田虽未果:指尚未实现辞官归隐田园的愿望。
以上为【送吕行甫司门倅河阳】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送别友人吕行甫出任河阳司门副职时所作,情感真挚,寄托深远。全诗围绕“交情”与“出处”展开,既表达了对短暂相识却心意相通的友情的珍视,又抒发了自己身陷官场、向往归隐的矛盾心境。诗中以“倾盖如平生”开篇,点出君子之交的纯粹;继而赞吕行甫出身高贵、才德兼备,暗含对其前程的期许;随后转入自述,以“山中人”“麋鹿并”自比,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结尾处“有酒无徒倾”一句,语淡情深,余味悠长。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层层递进,体现了苏轼早年仕途困顿中的精神追求与人格理想。
以上为【送吕行甫司门倅河阳】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清晰,情理交融。开篇以“结交不在久”立意,直抒胸臆,奠定全诗重情尚义的基调。接着写吕行甫的出身与才德,既有赞美,也有对其未来仕途的关切。第三段笔锋一转,由人及己,苏轼自述本性属山林,却误入仕途,言语间充满无奈与自嘲。“归田虽未果,已觉去就轻”一句尤为深刻,表明其虽未脱身,然心已超然,体现出早期苏轼在儒道思想之间的挣扎与调和。末段写别离之情,不落俗套,“有酒无徒倾”以日常细节收束,反衬孤独,耐人咀嚼。全诗用典自然,比喻贴切,风格沉郁而不失洒脱,展现了苏轼早期诗歌中兼具理性与感性的特质。
以上为【送吕行甫司门倅河阳】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其“语出肺腑,不假雕饰,而情致宛转,有江左风味”。
2. 清代纪昀评曰:“起四语极见古情,中幅称扬得体,后幅自叹殊深,结语尤有余悲。”(《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选此诗,评云:“东坡早岁之作,已有超然物外之思,观‘久与麋鹿并’‘归田未果’等语,其志可知矣。”
4. 孔凡礼《苏轼年谱》载,此诗作于嘉祐六年(1061年),时苏轼任凤翔府签判,吕行甫将赴河阳,二人相识不久而相契甚深,故有此赠别之作。
以上为【送吕行甫司门倅河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