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伯夷、叔齐以食用周朝的粮食为耻,高声吟诵着虞舜时代的诗篇。
王产、王禄之流是什么人,竟能请来绮里季与夏黄公这样的隐士出山?
自古以来避世隐居的人,有的心如死灰,有的却留下清名如余烟袅袅。
到了后世末路,愈发令人羞愧,人们亲手研朱弄墨,只为仕途钻营。
陶渊明起初也曾做官,弹琴诵诗本是出于真诚的志趣。
一旦感到不快乐便径直归去,把那种以独善其身为荣的世俗视为羞耻。
以上为【和陶贫士七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夷、齐:指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二子,武王伐纣后拒食周粟,隐于首阳山,最终饿死,被视为守节不仕的典范。
2. 虞轩:即虞舜与轩辕(黄帝),此处代指上古圣王时代,象征理想的政治与道德秩序。
3. 产、禄:指汉初吕后的亲属吕产、吕禄,掌权时曾试图拉拢“商山四皓”中的绮里季、夏黄公等人以装点门面。
4. 绮与园:“绮”指绮里季,“园”疑为“黄”之误,或指夏黄公,二人均为“商山四皓”成员,秦汉之际著名隐士。
5. 死灰或馀烟:比喻隐士虽已淡泊名利如死灰,但其节操仍留芳后世,如余烟袅袅不绝。
6. 末路:指世道衰微的后期,亦暗指当时士风日下。
7. 朱墨手自研:朱墨为古代书写用的红黑颜料,此处喻指官场文书与科举应试,意谓世人亲手操办仕途事务,竞相钻营。
8. 渊明初亦仕:陶渊明早年曾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职,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
9. 弦歌本诚言:指陶渊明做官时仍怀抱真诚的政治理想,以礼乐教化为民服务。
10. 视世羞独贤:意谓陶渊明并不以独善其身为荣,反而认为在浊世中独自高尚是一种羞耻,体现其兼济天下的情怀。
以上为【和陶贫士七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苏轼《和陶贫士七首,并引》是其晚年追和陶渊明组诗之一,体现了他对陶渊明人格与人生选择的深切认同。此首为组诗开篇之作,借古论今,通过对比古代高士与世俗小人,凸显了隐逸之士坚守节操的可贵,批判了趋炎附势、丧失本真的社会风气。诗中“朱墨手自研”一句尤为犀利,暗讽科举仕途中的矫饰与钻营。苏轼以陶渊明“不乐乃径归”为楷模,强调内在真诚高于外在功名,表达了对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的追求。全诗语言简劲,意境深远,既是对陶渊明的致敬,也是苏轼自身人生信念的写照。
以上为【和陶贫士七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咏史起笔,通过对伯夷、叔齐与商山四皓等历史人物的对比,构建出一条高洁隐士的精神谱系。苏轼借“耻周粟”与“致绮与园”的对照,揭示了政治忠诚与名节操守之间的张力——前者主动拒绝污浊,后者则可能被动卷入权力游戏。继而以“死灰有余烟”形容真正隐士虽形灭而名存,反衬“末路”之人汲汲于朱墨功名的可悲。
诗中对陶渊明的刻画尤为深刻。“初亦仕”三字道出其并非天生避世,而是经历现实挫折后的自觉选择;“弦歌本诚言”表明其从政初衷纯正,非为利禄。而“不乐乃径归”则凸显其率真本性与决绝态度。结尾“视世羞独贤”一句,将主题升华:真正的贤者不以超然自傲,而以不能救世为耻。这不仅是对陶渊明的深刻理解,也折射出苏轼晚年历经贬谪后,对仕隐关系的深沉思考——即便身处困顿,仍心怀天下。
全诗结构严谨,由古及今,由人及己,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充分展现了苏轼“和陶”诗中“形神俱似”的艺术高度。
以上为【和陶贫士七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四十:“此首提纲挈领,借陶写己,感慨深至。‘朱墨手自研’五字,写尽俗学之陋,可谓辣手。”
2.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卷二十三:“‘不乐乃径归’句,写出靖节真性情,亦坡公自道其志也。”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黄庭坚语:“东坡和陶,得其浑然气格,此作尤见风骨。”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首章立意高远,以夷齐发端,以渊明收束,中间刺末世士风,层层剥进,实为七首之冠。”
5. 清·沈德潜《唐宋诗醇》:“苏子瞻和陶诸篇,惟此最得渊明忠厚之意。不徒摹其形似,且传其神理。”
以上为【和陶贫士七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