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版本二:
晴天时,湖面上波光粼粼,景色明媚秀丽,正是最美的时刻;下雨时,山色迷蒙,云雾缭绕,也别有一番奇妙的韵味。若要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那么无论是淡雅的妆容还是浓艳的打扮,都同样适宜,恰到好处。
以上为【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翻译。
注释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
空蒙:细雨迷蒙的样子。蒙,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1. 饮湖上初晴后雨:在西湖上饮酒,先晴后雨。此为组诗第二首,故称“其二”。
2. 潋滟(liàn yàn):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3. 方好:正显得美好。
4. 空蒙:形容山间雾气弥漫、朦胧不清的景象。
5. 亦奇:也显得奇妙。
6.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7. 淡妆浓抹:淡雅的化妆与浓艳的装扮,比喻自然朴素或华丽夺目的不同美态。
8. 总相宜:总是合适、都很美。
9. 西湖: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宋代已是著名风景胜地。
10.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以上为【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游览西湖时所作,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景,并通过巧妙的比喻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融为一体。前两句写景,分别刻画晴日与雨中的西湖风光,展现其多姿多彩的美;后两句以“西子”作比,赋予西湖人格化的魅力,既突出了其天然秀美,又提升了审美意境。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比喻精妙绝伦,被誉为咏西湖的千古绝唱。
以上为【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评析。
赏析
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精妙的比喻和高度的概括力。诗人并未铺陈细节描写西湖的亭台楼阁或四季变化,而是抓住“晴”与“雨”两种典型天气下的景观特征,用“潋滟”与“空蒙”两个词精准传达出视觉上的美感差异。一明丽,一含蓄,互为映衬,展现出西湖不拘一格的风韵。
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西子”这一文化意象,使自然景观升华为具有人格气质的审美对象。这种拟人化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意的感染力,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以人喻景”的传统美学追求。更妙的是,“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既呼应前文晴雨皆美的主题,又超越具体景象,表达出一种普适性的审美理想——真正的美不拘形式,无论朴素或华美,皆能动人。
全诗短短四句,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语言平易却意蕴深远,充分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代文豪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赏析。
辑评
陈衍《宋诗精华录》:遂成为西湖定评。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 《唐宋诗醇》评:“此诗独绝千古,所谓‘欲把西湖比西子’,遂成定评,后人咏西湖者无能出其右。”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引查慎行语:“多少风流蕴藉,只在‘淡妆浓抹’四字中。”
3. 清高宗乾隆御批《唐宋诗醇》:“西湖自白苏而后,题咏甚多,唯此一诗最为传神。”
4.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以西子喻西湖,实创千古妙喻。‘淡妆浓抹’四字,写出湖光千变之态。”
5. 《宋诗选注》钱钟书评:“这两首诗里,他把西湖的美跟西施的美打成一片,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印象。”
以上为【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