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昨夜醉酒归来独自就寝,清晨醒来只听见宿雨滴落在孤枕边。
一叶小舟划破湖面驶来,正好看见青山掩映在如锦般斑驳的云彩之间。
要知道我这老人兴致依然不减,切莫学那刘公荣拒人共饮。
让我们击鼓高歌,庆祝丰年到来,召集千名百姓共享粮仓中的陈米。
以上为【和公济饮湖上】的翻译。
注释
1. 公济:生平不详,或为苏轼在杭州时交往的友人,可能为僧人或地方士绅。
2. 昨夜醉归还独寝:写前夜独饮而归,暗示寂寞,与次日共饮形成对照。
3. 晓来宿雨鸣孤枕:清晨听雨声敲打枕头,渲染清冷氛围,也点明天气。
4. 扁舟小棹截湖来:小船划破湖面而来,形象生动,“截”字有力。
5. 青山驳云锦:青山与云彩交相辉映,如锦缎斑驳,形容景色绚丽。
6. 须知老人兴不浅:苏轼自称“老人”,实年约五十左右,意谓虽年长而兴致盎然。
7. 莫学公荣不共饮:用晋代刘昶(字公荣)典故,刘公荣为人好饮,但从不拒绝或强邀他人饮酒,此处反用其意,劝友人勿避共饮之乐。
8. 公荣:即刘昶,字公荣,晋人,《世说新语》载其“虽非同类,亦不拒之”,常一人独饮。苏轼反其意而用之,劝人勿独饮避世。
9. 歌鼓乐丰年:击鼓唱歌,庆祝丰收之年,体现诗人治下政通人和。
10. 唤取千夫食陈廪:号召百姓共享官仓陈粮,反映其惠民政策与仁政理想。
以上为【和公济饮湖上】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苏轼任杭州知州期间,描绘了与友人公济(或为僧人或同僚)泛舟西湖、饮酒赋诗的情景。全诗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既展现自然之美,又抒发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关心民生的政治理想。诗人以“醉归”“孤枕”起笔,略带寂寥,但随即转入开阔湖景与友人相会的欢愉,情绪由静入动,由个人感怀升华为与民同乐的襟怀。尾联“唤取千夫食陈廪”尤见其仁政思想,将宴饮之乐拓展至社会关怀,体现了儒家士大夫的理想境界。
以上为【和公济饮湖上】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首联回顾昨夜独饮独眠,营造出一种略带孤寂的氛围;颔联转写清晨湖上之景,画面开阔,色彩斑斓,“截湖来”三字极具动感,使小舟破水而来的景象跃然纸上。颈联由景入情,借典抒怀,以“老人兴不浅”自述豪情,又以“莫学公荣”劝友共饮,强调人际交往与共享之乐。尾联升华主题,从个人宴饮推及天下丰年、百姓得食,展现了苏轼作为地方官的责任感与民胞物与的情怀。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由幽静转向明朗,情感由个体延伸至群体,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中见深情、闲适中含担当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和公济饮湖上】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五引查慎行曰:“此诗情景交融,由己及人,末句推恩及民,有古大臣风。”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云:“起结俱浑厚,中幅清丽动人,‘截湖来’三字奇警,‘驳云锦’写景入神。”
3.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提及苏轼此类诗:“往往以宴游之事托兴政理,寓教化于风月,此宋人诗格之一变也。”
4.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语淡而味浓,事小而意远,丰年食廪之愿,非仁者不能道。”
以上为【和公济饮湖上】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