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请问哪里莲花最多?画楼南畔,夕阳西落。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版本二:
四周是垂拂的杨柳和十顷盛开的荷花,试问哪里的花最多?
画楼南边,夕阳柔和地洒落其上。
天气刚刚转凉,人感到寂寞,
这悠悠光阴还得靠饮酒来消磨。
暂且来到花丛深处,聆听那悠扬的笙歌。
以上为【浣溪沙 · 荷花】的翻译。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后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调名下题作「荷花」。
十顷荷: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十里荷」。
问言: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问云」。
「问言何处最花多」句:傅子立注:「韩昌黎诗:『我今官闲得婆娑,问言何处芙蓉多。撑舟昆明度云锦,脚敲两舷叫吴歌。』」刘尚荣按:「句出句出《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见寄并呈上钱七兄徽阁老张十八助教》,见《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七》,别见《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二》。」
消磨:傅子立注:「郑都官诗:『酒美消磨日。』」刘尚荣按:「句出《梓潼岁暮》,见《云台编·卷上》、《全唐诗·卷六百七十四》。」
夕阳和:元延祐本作「夕阳过」。
1.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
2. 四面垂杨:四周种植着垂柳。垂杨,即垂柳,古人常植于水边。
3. 十顷荷:形容荷塘广阔,荷花繁盛。顷,面积单位,一顷约等于百亩。
4. 问言何处最花多:询问哪里花开得最盛。言,语助词,无实义。
5. 画楼:装饰华丽的楼阁,常指富贵人家或园林中的楼台。
6. 夕阳和:夕阳温和柔美。和,柔和、和煦之意。
7. 乍凉:刚刚转凉,点明时节为夏末秋初。
8. 寂寞:孤寂冷清的感受,此处带有淡淡的愁绪。
9. 光阴须得酒消磨:意谓时光漫长,唯有借酒打发。须得,必须依靠。
10. 笙歌:吹笙与歌唱,泛指音乐歌舞,常用于宴会或园林游乐场景。
以上为【浣溪沙 · 荷花】的注释。
评析
《浣溪沙·荷花》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初秋寻赏荷花,下片写以酒来消解因秋天而生的悲剧意识。全词大起大落,体现了词人仕宦寂寞的心情。
这首《浣溪沙》以清新淡雅之笔描绘夏日荷塘景色,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面对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时的淡淡寂寞与自我排遣的心境。全词意境空灵,语言自然流畅,既有写景之美,又含人生之思,体现了苏轼旷达中略带感伤的情怀。词中“且来花里听笙歌”一句,既是对现实的沉浸,也是一种超然的态度,展现了苏轼善于在自然与艺术中寻求心灵慰藉的特质。
以上为【浣溪沙 · 荷花】的评析。
赏析
此词开篇以“四面垂杨十顷荷”勾勒出一幅宏阔而静谧的荷塘图景,视觉开阔,绿意盎然。紧接着设问“问言何处最花多”,引出下句“画楼南畔夕阳和”,答案不直说,而是通过夕阳映照下的美景悄然揭示,含蓄而富有诗意。画楼与荷花相映,夕阳与人心交融,情景合一。
过片“天气乍凉人寂寞”由景入情,点出节候变化带来的情绪波动。“乍凉”不仅写气候,也暗示心境的微澜。而“光阴须得酒消磨”则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以及借酒遣怀的文人习气。结句“且来花里听笙歌”一转,从低回转向豁达,以投身美景乐事作结,体现苏轼“以乐解忧”的人生智慧。全词结构紧凑,由景生情,由情归乐,层次分明,韵味悠长。
以上为【浣溪沙 · 荷花】的赏析。
辑评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唐玲玲:此词不咏荷花,而咏有闲人用酒和赏花听乐消磨日子的生活。
1.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此词写景清丽,寄慨翛然,‘且来花里听笙歌’一句,有超然尘外之致。”
2. 《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上片写景如画,下片抒情自然,苏轼善于将日常生活感受升华为艺术意境,此词可见一斑。”
3. 《苏轼词笺注》(邹同庆、王宗堂著):“此词或作于元祐年间杭州任上,写西湖夏日景致,语浅情深,不失风雅。”
4. 《历代词话》引清代许昂霄评:“语极平淡,神味自远,东坡词每于不经意处见妙处。”
以上为【浣溪沙 · 荷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