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版本二:
枣花簌簌地落在我的衣巾上,村南村北响彻着缫丝车的声响,古柳下穿着牛衣的农夫正在叫卖黄瓜。饮酒后困意袭来,长途跋涉中只想睡觉;太阳升高,口干舌燥,不禁渴望喝上一杯清茶。于是敲开一户农家的门,试着向他们讨杯茶水解渴。
以上为【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的翻译。
注释
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1. 浣溪沙: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 簌簌(sù):象声词,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
3. 缫(sāo)车:缫丝用的纺车,将蚕茧抽成丝线的工具。
4. 牛衣:用草或麻编织的给牛御寒的覆盖物,此处借指穿粗布衣的贫苦农民。
5. 古柳:古老的柳树,象征乡村的朴素风貌。
6. 黄瓜:当时夏季常见的蔬果,点明时节。
7. 酒困:因饮酒而感到困倦。
8. 惟欲睡:只想睡觉,形容旅途疲劳。
9. 日高人渴:太阳升高,天气炎热,人口干舌燥。
10. 试问:试探性地询问,表现词人的谦和与谨慎。
以上为【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此词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全词绘景逼真形象,栩栩如生,叙事清新淡雅,脉脉含情,为宋词词境的拓展作出了贡献。
这首《浣溪沙》是苏轼在任徐州知州期间巡视农村时所作,描绘了初夏乡间的生动图景。词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乡村生活的细节:枣花飘落、缫车轰鸣、瓜农叫卖,构成一幅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下片转写自身感受,酒困、路长、日高、人渴,真实传达出行途劳顿。结尾“敲门试问野人家”一句,既显平易近人,又体现词人与民亲近的态度。全词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新,展现了苏轼关注民生、热爱生活的胸襟,也体现了宋词由婉约向写实拓展的趋势。
以上为【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的评析。
赏析
此词为苏轼农村题材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一次真实的乡村巡视经历。上片写景,动静结合:枣花簌簌飘落是视觉与听觉的交融,村南村北的缫车声展现农事繁忙,柳荫下卖瓜的场景则富有生活气息。三个画面层层铺展,勾勒出宁静而忙碌的乡村图景。下片转入抒情,由外景转向内心感受,“酒困”“欲睡”“人渴”“思茶”一系列生理反应真实自然,使人物形象立体可感。结尾“敲门试问”尤为精彩,不直接索取,而是“试问”,既符合士大夫的礼节,又体现对百姓的尊重。整首词语言洗练,情感真挚,毫无雕饰之感,充分展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的艺术风格和亲民爱民的情怀。同时,词中所呈现的民间劳作场景,也为宋代农村经济生活提供了珍贵的文学记录。
以上为【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的赏析。
辑评
1. 《历代诗余》引《冷斋夜话》:“东坡赴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浣溪沙》五首,皆写农村景物,情真语朴,如口语出,最耐人味。”
2.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东坡《浣溪沙》五首,写景处如画,言情处动人,所谓‘无一点尘俗气’者,此等是也。”
3. 清·先著、程洪《词洁》评此词:“景真、事真、情亦真,非但善于写景,更见忠厚之气流露于笔端。”
4.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虽未直接评此词,然其谓“东坡之词旷”,正可为此类作品注脚——即在平凡生活中见胸襟洒落。
5. 当代学者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纯用白描,却生动如画。‘敲门试问野人家’一句,写出诗人平易近人之态,尤觉亲切。”
以上为【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