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版本二:
荷花已经凋谢,连那曾经高举如伞般遮雨的荷叶也枯萎殆尽;菊花虽已残败,但枝干依然挺立,不畏寒霜。你要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其实并不在春暖花开之时,而正是这橙子变黄、橘子青绿的深秋初冬时节。
以上为【赠刘景文】的翻译。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1. 刘景文:即刘季孙,北宋将领刘平之子,时任两浙兵马都监,与苏轼友善。
2. 荷尽:荷花凋谢。
3. 擎雨盖:指荷叶高举如伞,能遮挡雨水。擎,举;雨盖,形容荷叶如伞。
4. 菊残:菊花枯败。
5. 傲霜枝:指菊花虽残,枝条仍挺立不屈,不惧霜寒,象征坚韧品格。
6. 君:对刘景文的尊称。
7. 须:必须,应当。
8. 一年好景:指一年中最值得珍惜的时节。
9. 正是:恰恰是,强调此景被常人忽视却实为佳境。
10. 橙黄橘绿时:橙子变黄、橘子尚青绿的时节,一般在秋末冬初,象征丰收与成熟。
以上为【赠刘景文】的注释。
评析
这首七言绝句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元祐五年(1090)任杭州知州时所作,赠予其友刘季孙(字景文)。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秋冬之交的自然景象,借景抒情,既赞美了晚秋的丰硕之美,又寄寓了对友人坚贞品格的称许和勉励之情。全诗一反传统诗词悲秋的基调,转而歌颂“橙黄橘绿”的成熟时节,体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独特的审美眼光。诗歌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寓理于景,耐人寻味。
以上为【赠刘景文】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以写景起兴,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通过对比手法,描绘出秋冬交替之际的萧瑟景象:荷叶枯败,亭亭如盖的风姿不再;而菊花虽残,枝干却仍傲然挺立于霜中。这一“尽”一“残”,一“无”一“有”,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菊花凌寒不凋的精神气质,也为后文的情感升华埋下伏笔。
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笔锋一转,跳出传统悲秋情绪,提出独到见解:最美的光景并非春天,而是果实累累的秋冬之交。这里的“橙黄橘绿”不仅是色彩的描绘,更是丰收、成熟与生命力的象征。苏轼借此劝勉友人珍惜当下,看到人生低谷中的希望与价值。
全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结构紧凑,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寓哲理于寻常景物之中,充分展现了苏轼“以理入诗”而又“不落言筌”的艺术功力。同时,此诗也体现了宋代文人注重生活体悟、崇尚理性思考的审美倾向。
以上为【赠刘景文】的赏析。
辑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曲尽其妙。
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浅语遥情。
张鸣:此诗浅语遥情,为传诵名篇。
刘士杰:首二句对仗工整,清丽隽永。后二句独出机,立意深刻。一般说来,一年好景无非春秋,诗人却偏说是初冬,可谓不同凡响,角度新颖。
1. 《唐宋诗醇》评:“浅语遥情,耐人寻味。‘橙黄橘绿’一句,写出节候真景,非但雕绘色相者所能道。”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引冯舒语:“‘正是’二字说得有力,见得世人皆错看了时节。”
3. 张鸣《宋诗选》指出:“此诗表面咏物,实则寄意深远。苏轼借自然之景,表达对友人品格的赞许和对人生境界的理解。”
4. 钱钟书《宋诗选注》云:“苏轼此诗摆脱历来伤春悲秋的窠臼,从衰飒中看出丰美,确是独具只眼。”
5. 《宋诗鉴赏辞典》评:“诗人以‘橙黄橘绿’点出时令特色,不仅画面感强,而且寓意深刻,象征着人到壮年,虽青春已逝,但成就斐然,正值人生佳境。”
以上为【赠刘景文】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