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知神非形,何复异人天。
岂惟三才中,所在靡不然。
我引而高之,则为日星悬。
我散而卑之,宁非山与川。
三皇虽云没,至今在我前。
八百要有终,彭祖非永年。
皇皇谋一醉,发此露槿妍。
委运忧伤生,忧去生亦还。
纵浪大化中,正为化所缠。
翻译
你既然知道精神独立于形体,为何还要区分天与人的界限?
岂止是天地人三才之中,宇宙万物无不如此。
我将精神提升崇高,便如日月星辰高悬天际。
我将精神扩散谦卑,岂不化作山岳与河川?
三皇虽已逝去,他们的精神至今犹在我面前。
八百岁寿命终有尽头,彭祖也算不得长生永年。
不如庄严地谋求一醉,让木槿花在晨露中绽放娇艳。
有酒时便开怀畅饮,无酒时便掬饮清泉。
刻意行善博取赞誉,如同饥渴者空流涎水。
若完全听任命运安排则会忧伤生命,但忧患逝去时生机自会归还。
纵使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其实仍被造化所束缚。
生命该终结时便须终结,又何须多费言辞讨论这些?
以上为【问渊明】的翻译。
注释
1. 神非形:精神独立于形体,渊明《神释》“营营惜生时”对此有探讨
2. 三才:天地人,《周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3. 彭祖:传说寿八百岁的仙人,《庄子·逍遥游》“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4. 露槿:朝露中的木槿花,喻生命短暂,渊明《荣木》“采采荣木,结根于兹。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5. 立善求誉:化用渊明《形影神》“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6. 委运:听任命运,渊明《形赠影》“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7. 纵浪大化:放浪于自然造化,语出渊明《神释》
以上为【问渊明】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对陶渊明形神观的哲学对话,展现宋代士人对生命哲学的深刻思辨。全诗以“神非形”的命题开篇,通过“日星悬”“山与川”的宇宙意象,构建出精神自由转化的可能。诗中既肯定陶渊明“纵浪大化”的超脱,又提出“为化所缠”的新见,在继承魏晋玄学基础上发展出更辩证的生死观。结尾“应尽便须尽”的决断语气,既含庄禅智慧,又带北宋理学对生命实相的清醒认知。
以上为【问渊明】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艺术上呈现三层递进结构:前八句通过宇宙图景的铺陈确立“万法唯识”的哲学基础;中六句以三皇、彭祖的典故解构长生执念,转向“谋醉”的现世安顿;后十句则在陶渊明原诗基础上进行辩证扬弃。苏轼巧妙将佛家“心生万法”观念融入玄学讨论,“我引而高之”“我散而卑之”的主体能动性,既突破渊明“委运”的被动,又未陷入“立善求誉”的功利。诗中“露槿妍”的意象既承袭陶诗荣木意象,又以“妍”字赋予短暂生命以审美价值,体现苏轼“寓意于物”的美学观。全诗在古体诗的自由节奏中蕴含严密的哲学推理,堪称宋代哲理诗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问渊明】的赏析。
辑评
1.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此章纯乎学陶,不独形似,而神气亦冥合”
2.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与渊明《形影神》三章同意,而议论更加恢诡”
3. 朱刚《苏轼十讲》:“‘为化所缠’四字道出苏轼对‘委运’说的深刻修正”
4. 王水照《苏轼研究》:“诗中展现的‘受动与能动之辩证’实为苏氏人生哲学核心”
5. 内山精也《苏轼诗研究》:“对陶潜原诗的‘对话式改写’,体现宋诗理性深化特质”
6. 冷成金《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饮泉’意象将生活审美化,是苏轼解决人生困境的特有方式”
7. 张惠民《宋代词学审美理想》:“结尾二句暗含禅宗‘当下即是’的顿悟精神”
以上为【问渊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