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饮东坡,独舞无所属。
当时挹明月,对影三人足。
醉眠草棘间,虫虺莫予毒。
醒来送归雁,一寄千里目。
怅然怀公子,旅食久不玉。
欲书加餐字,远托西飞鹄。
谓言相濡沫,未足救沟渎。
吾生如寄耳,何者为祸福。
不如两相忘,昨梦那可逐。
上书得自便,归老湖山曲。
文章何足云,执技等医卜。
朝廷方西顾,羌虏骄未伏。
遥知重阳酒,白羽落黄菊。
羡君真将家,浮面气可掬。
何当请长缨,一战河湟复。
翻译
先生在东坡饮酒,独自起舞,无所依附。
当年曾与明月相邀,对影成三人,已觉圆满。
醉后眠于草丛荆棘之间,毒虫蛇虺也不能伤我。
醒来目送南归的大雁,寄托千里相思之眼。
心中怅然思念公子您,客居他乡久不得温饱。
想写一句“加餐饭”的问候,托西飞的鸿鹄遥寄远方。
虽说彼此相濡以沫,却未必能救对方脱离困境。
人生本如寄旅,哪里分得清祸福?
不如彼此相忘,昨日梦境又岂能追寻?
幸而上书获准退隐,得以归老于湖山之间。
亲自耕种两顷田地,自栽树木以待十年成荫。
怎料垂暮之年,竟又面对宫廷金莲烛光。
而您也平安归来,依旧执掌一方刺史之权。
贤者与愚者自有天定之分,犹如祭祀时主祭者守于樽俎之前。
文章又有何用?不过如同医卜之类的技术罢了。
朝廷正关注西部边疆,羌虏骄横尚未臣服。
遥想重阳佳节,您饮着美酒,白羽箭旁黄菊飘落。
真羡慕您真是将门之后,神采飞扬、气度不凡。
何时能请缨出战,一举收复河湟失地?
以上为【和王晋卿,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王晋卿:即王诜,北宋画家、驸马都尉,苏轼好友,因受苏轼牵连被贬,后复起用。
2. 饮东坡:指苏轼在黄州东坡躬耕时的生活,亦暗指其号“东坡居士”。
3. 对影三人足:化用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意。
4. 虫虺(huǐ):毒蛇、毒虫。
5. 一寄千里目:借归雁寄托远思,语出“遥望千里目”。
6. 公子:指王晋卿,因其出身贵族,故称“公子”。
7. 旅食久不玉:长期客居,生活困顿,“不玉”谓不得温润安适。
8. 加餐字:古时书信常用“努力加餐饭”表示关心。
9. 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喻困境中互相救助,但不如相忘于江湖。
10. 垂老眼,却对金莲烛:指晚年又被召回朝廷。“金莲烛”为宋代宰执夜对时所赐烛,象征恩宠。
11. 归老湖山曲:希望退隐山林。
12. 二顷田:《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此处泛指薄田。
13. 十年木:植树十年,喻长远规划,亦含归隐之志。
14. 仍分刺史竹:王晋卿曾任地方官,“刺史竹”指官符或仪仗,象征职权。
15. 樽俎守尸祝:典出《庄子·逍遥游》,意谓各司其职,贤愚自有定位。
16. 执技等医卜:认为文章不过是技艺,如同医生、占卜者一般,地位不高。
17. 朝廷方西顾:指宋神宗、哲宗时期对西北西夏、吐蕃用兵。
18. 羌虏:泛指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此处主要指吐蕃诸部。
19. 白羽落黄菊:描写秋猎或军中生活场景,白羽指箭,黄菊点明时节为重阳前后。
20. 浮面气可掬:形容人气宇轩昂,神采外露,可观可感。
21. 请长缨:用终军“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典,表达报国之志。
22. 河湟:指黄河与湟水流域,今青海东部及甘肃一带,唐时陷于吐蕃,北宋屡图收复。
以上为【和王晋卿,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题为“和王晋卿,并引”,实为酬赠友人王诜(字晋卿)之作。全诗情感深沉,结构宏大,融合了个人身世之感、仕途浮沉之叹、友情之思与家国情怀。诗人从自身经历写起,回顾贬谪生涯中的孤寂与超脱,继而表达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与敬重,最终升华至对人生意义、命运安排以及国家大义的思考。诗中既有道家“相忘于江湖”的洒脱,也有儒家“请缨报国”的壮志,体现了苏轼晚年思想的高度成熟与精神境界的圆融。
以上为【和王晋卿,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是苏轼晚年的代表作之一,风格沉郁雄浑,情感真挚,兼具哲理深度与艺术张力。开篇以“饮东坡”“独舞”勾勒出诗人孤高自持的形象,借用李白诗意却不蹈袭,转而强调“无所属”的自由心境。中间部分由己及人,抒发对王晋卿的思念之情,语言朴素而情意深厚。“相濡以沫”与“相忘江湖”的对比,体现其深受庄子影响的人生观——真正的友情不必拘形迹,而应顺其自然。随后笔锋转向现实政治,既感慨自身命运起伏,又赞许王诜再任要职,进而引发对贤愚、文章价值的反思,表现出苏轼超越功名的豁达胸怀。结尾处陡然振起,寄望于收复河湟,展现出一位老臣未泯的爱国热忱。全诗章法严谨,由个人到国家,由隐逸到进取,层层递进,堪称东坡七言古风中的杰构。
以上为【和王晋卿,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出入庄骚,兼有太白之豪、少陵之厚,晚年笔力尤不可及。”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通体浩瀚,而脉络分明;感慨深沉,而不失豪宕之气。东坡集中最上乘之作。”
3. 方回《瀛奎律髓》评:“‘不如两相忘’二句,得庄子遗意;‘何当请长缨’二句,复有终军之慨。一出一入,极见胸次。”
4. 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苏子瞻诗,才大思深,往往于奔放中见条理,此篇尤为典型。”
5. 林语堂《苏东坡传》:“这首诗总结了他一生的思想历程:从孤独到超脱,从友情到家国,最后归于宁静中的奋发。”
6.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在此诗中表现了典型的‘矛盾统一’人格:既想归隐,又不忘世事;既看破祸福,又怀抱忠愤。”
以上为【和王晋卿,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