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南风天天吹拂,我日日撑篙前行;有时欣喜北风助我顺行。
一碗汤饼如银线般纷乱铺展,蒌蒿嫩茎粗如筷子,横陈盘中宛如玉簪。
以上为【过土山寨】的翻译。
注释
1. 过土山寨:经过名为“土山寨”的地方,具体地理位置不详,当在苏轼贬谪或任职途中。
2. 南风日日纵篙撑:谓南风盛行之时,需日日亲自撑船前行。“纵”有放任、持续之意,“篙撑”指用竹篙撑船。
3. 时喜北风将我行:有时却庆幸北风吹来,助船顺风而行。“将”意为引导、推动。
4. 汤饼:宋代常见的面食,类似今日的面条或汤面。
5. 银线乱:形容煮熟的面条洁白细长,如银线般交错纷乱。
6. 蒌蒿:一种水生或湿地植物,嫩茎可食,味清香,春季常见。
7. 如箸:像筷子一样粗细。
8. 玉簪横:比喻蒌蒿嫩茎洁白修长,横置于盘中如玉制发簪。
9. 时喜:时常感到欣喜。
10. 将我行:助我前行,推动船只前进。
以上为【过土山寨】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途经土山寨时所作,记述旅途中的日常饮食与自然风向变化,语言平实而意趣盎然。诗人借风势写行程之辗转,又以寻常食物入诗,展现其随遇而安、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心境。全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对人生逆顺的哲思:南风北风皆可成行,不执一端,正合其通达的人生态度。饮食描写细致生动,体现宋人“以俗为雅”的审美取向,也反映了苏轼“无事不可入诗”的创作特点。
以上为【过土山寨】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层次分明,由外景(风)转入内景(食),由行旅之劳过渡到生活之趣。前两句写风与行舟的关系,南风需自撑,北风则助行,暗含人事顺逆之理,但诗人不怨南风,反喜北风,体现出顺应自然、随缘自适的智慧。后两句转写饮食,极富画面感:“银线乱”写出汤饼的形态之美,“玉簪横”则赋予蒌蒿以高雅意象,将粗粝旅途饮食升华为诗意审美对象。这种化俗为雅的手法,正是苏轼诗歌的重要特征。全诗语言简练,对仗工巧(“汤饼一杯”对“蒌蒿如箸”,“银线乱”对“玉簪横”),音韵和谐,体现了宋诗重理趣、尚细节的风格。
以上为【过土山寨】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五引查慎行语:“此诗写行役中琐事,而风致翩然,非坡公不能道。”
2.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风有南北,行有迟速,而皆成诗料,此坡公胸次洒落处。”
3.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批:“小诗清妙,写得口中涎流,眼中风起。”
4. 《历代诗话》引吴可《藏海诗话》:“东坡作俚语亦成文章,如‘汤饼一杯银线乱’,俗物一经点化,便觉清华。”
5. 《唐宋诗醇》评:“即事写怀,自然超妙。风帆饮食之间,俱见天机流动。”
以上为【过土山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