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她双颊如凝脂般细腻,青丝乌黑如漆;眼波流转,明亮如珠,映入帘中。她故意将素白的绢帛当作仙人的衣裳,不肯让红色的脂粉玷污她天生清丽的容质。吴地的口音娇柔细软,带着几分稚气;她天真烂漫,对世间的无限愁绪全然不知。自古以来,美丽的女子往往命运多舛;她独自闭门不出,春色已尽,杨花纷纷飘落。
以上为【薄命佳人】的翻译。
注释
1. 双颊凝酥:形容女子面颊白嫩细腻,如同凝固的奶油。
2. 发抹漆:头发乌黑光亮,像涂了漆一样。
3. 眼光入帘珠的皪(dí lì):眼神明亮清澈,透过帘子如明珠闪耀。“的皪”意为明亮、鲜明。
4. 故将白练作仙衣:故意用白色的素绢做衣服,象征高洁超凡,不染尘俗。
5. 不许红膏污天质:不愿用胭脂香膏等世俗装饰来玷污自己天然的美质。
6. 吴音娇软带儿痴:吴地方言轻柔婉转,说话时带着孩童般的天真。
7. 无限闲愁总未知:指佳人纯真无忧,尚不懂人间忧愁。
8. 自古佳人多命薄:化用古语,表达美丽女子常遭不幸的命运。
9. 闭门春尽杨花落:春天将尽,杨花飘零,喻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亦暗示孤独寂寞。
10. 白练:白色生绢,此处象征朴素高洁。
以上为【薄命佳人】的注释。
评析
《薄命佳人》是苏轼一首借美人抒怀的五言古诗,表面描写一位清丽脱俗、命运孤寂的女子,实则寄托了诗人对才情之士命运多舛的深切感慨。诗中“自古佳人多命薄”一句,既是对女性命运的同情,也暗含了士人怀才不遇的普遍悲哀。全诗语言清丽,意象优美,情感深沉,体现了苏轼在诗歌创作中善于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薄命佳人】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薄命佳人”为题,开篇即描绘一位容貌绝美、气质出尘的女子形象:肌肤胜雪、青丝如墨、眼若明星,其美不仅在外表,更在于内在的高洁——她以“白练”为衣,拒施脂粉,表现出一种超然于世俗之外的审美追求与人格理想。这种“不许红膏污天质”的态度,实则是诗人自身高洁品格的投射。
中间两句写其声音与性情,“吴音娇软”显其地域风韵,“带儿痴”则突出其天真无邪。她尚未经历世事沧桑,对“无限闲愁”浑然不觉,这种纯真更反衬出后文“命薄”的悲剧色彩。
尾联直抒胸臆,“自古佳人多命薄”一句,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美好事物易逝的哀叹。结句“闭门春尽杨花落”,以景结情,春去花飞,门庭冷落,佳人独处,命运凋零之意尽在其中。杨花飘落,既是自然景象,又是生命短暂、红颜易老的象征。
全诗结构严谨,由外貌到内心,由个体到普遍,层层递进,最终升华为对人生无常、才美难酬的哲理思考。虽短小精悍,却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诗歌“寄慨遥深”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薄命佳人】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东坡才大气雄,而于细微处亦能婉转动人。”此诗正体现其细腻笔触与深沉情感的结合。
2.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云:“苏子瞻诗,豪宕之中时见沉郁。”此诗虽非豪放之作,然“自古佳人多命薄”一句,沉郁顿挫,感慨深长,足见其胸怀。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称:“东坡此作,写美人而不落艳俗,寓身世之感于香草美人之间,得风人之旨。”指出其继承《离骚》以美人喻君子的传统。
4. 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此诗借佳人之薄命,抒士人之不遇,语浅而意深,白描中见风骨。”
5. 周汝昌先生曾言:“‘闭门春尽杨花落’,七字写尽寂寞,无一语及情,而情自无限。”
以上为【薄命佳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