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自古以来,苏武与李陵并称“苏李”,诗名相配,堪称双璧;但我担心若将自己与李公择并提,恐怕会像全齐之人讥笑偏僻小邦一样贻笑大方。您的诗才如滔滔悬河,源源不断,我实在难以应酬周全;因此只好借用张籍诗句,戏言如陇头急流般敷衍应付,实为调侃自谦之语。
以上为【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的翻译。
注释
1. 寒食日:清明前一或二日,禁火冷食,为古代重要节令之一。
2. 李公择:即李常,字公择,建昌人,北宋文学家,苏轼好友,时任官职不详。
3. 苏、李:原指西汉苏武与李陵,二人均有赠答诗传世(虽多为后人伪托),后世并称“苏李”,代表诗坛双璧。此处双关,亦指苏轼与李公择。
4. 全齐:泛指齐国全境,春秋战国时齐国疆域广大,文化昌盛,此处代指见识广博之人。
5. 笑陋邦:讥笑边远鄙陋之地,喻指作者自谦其诗才浅薄,恐被高明者所笑。
6. 悬河:比喻言辞或文思如瀑布倾泻,滔滔不绝。典出《晋书·郭象传》:“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7. 供不办:供给不上,应付不过来,意指难以酬答对方佳作。
8. 故欺:故意欺骗,此处为戏言,指以旧作或他人诗句搪塞。
9. 张籍:中唐诗人,字文昌,与白居易交好,诗风平易自然。
10. 陇头泷:疑为“陇头流水”之化用,张籍有乐府诗《陇头水》描写征人悲情,水流湍急,象征离愁。此处或借“泷”(急流)喻诗思奔涌,或指借用张籍诗意应付。
以上为【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回应友人李公择(李常)寒食日赠诗之作,以轻松诙谐的口吻表达对友人才情的钦佩和自身谦逊的态度。诗中借“苏李”典故双关,既指历史上的苏武、李陵,又暗合自己与李公择同姓之巧,巧妙自然。后两句以“悬河”形容对方诗才奔涌,而自谦才思不足,只能“欺”以旧句搪塞,实则寓庄于谐,体现苏轼一贯的幽默风趣与深厚学养。全诗语言简练,用典精当,情感真挚而不失雅趣,展现了宋代文人唱和之间的风雅与情谊。
以上为【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次韵唱和之作,结构紧凑,妙趣横生。首句以“苏李”并称起笔,既回顾文学史经典,又巧妙嵌入自己与李公择之姓氏,形成双重意涵,匠心独运。次句转而自谦,怕因才力不逮而遭讥笑,语带调侃,拉近彼此距离。第三句盛赞对方诗才如“悬河”,气势充沛,不可阻挡,极尽推崇。末句却陡然转折,自称才尽,只能“欺”以他人诗句,看似推诿,实则暗藏机锋——既能“欺”得巧妙,正见其才思敏捷。全篇寓敬于谑,寓谦于智,充分展现苏轼在酬唱中的语言智慧与人格魅力。同时,诗中用典自然,不露痕迹,体现出深厚的文学修养与轻松自如的创作心态。
以上为【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此诗以“苏李”双关为眼,风趣中见真情,次韵而能超脱拘束,东坡之妙于此可见。
2. 清·纪昀评苏诗云:“语似滑稽,实含敬意,东坡酬应之作,每于谐谑中见真性情。”(见《瀛奎律髓汇评》)
3. 近人陈迩冬《苏轼诗选》注此诗曰:“东坡与李公择交厚,诗中自嘲,实乃互赞,所谓‘故欺’者,游戏笔墨耳。”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七引冯应榴曰:“此诗全从虚处着笔,不直言赞美,而赞美之意自见,且用典浑成,非刻意求工者所能及。”
以上为【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