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落在妙高台上,江心的漩涡在月色下清晰可见。
道观中似有神龙久居,灵树上仙鹤亦能飞来栖息。
云雾缭绕于山间空中,江上的帆船在栏杆外回转航行。
那默默无言、小巧如卷起的石头般的小岛,宛如江东的蓬莱仙境。
以上为【过金山寺一首】的翻译。
注释
1. 金山寺: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长江中的金山上,始建于东晋,为江南著名古刹,素有“江心一朵芙蓉”之称。
2. 妙高台:金山上的一个高台,相传为宋代名僧妙高所建,是赏月胜地,又称“妙高峰”。
3. 盘涡:指江水旋转形成的漩涡,此处描写金山周围江流湍急、回旋之状。
4. 琳宫:原指神仙居所,后多用以美称道观或佛寺,此处指金山寺建筑群。
5. 龙久住:传说中神龙居于深潭或名山古刹之中,象征祥瑞与灵异,亦暗喻寺庙历史悠久、灵气汇聚。
6. 珠树:古代神话中的仙树,结珠玉之果,常出现在昆仑、蓬莱等仙境之中。
7. 鹤能来:仙鹤为道教中常见的仙禽,象征长寿与超凡,能来栖说明此地清净脱俗。
8. 云雾空中绕:描写金山地处江心,水汽蒸腾,云雾缭绕之景,增添神秘氛围。
9. 帆樯槛外回:樯,船桅;槛,栏杆。指凭栏远望,江上船只穿梭往来,帆影回转。
10. 卷石小:形容金山虽小,却岩石嶙峋、形态奇特,如卷起之石,小巧而有奇趣。江左:即江东,古时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此处泛指江南一带。蓬莱:古代传说中东海三神山之一,为仙人居所,比喻极乐圣境。
以上为【过金山寺一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过金山寺一首》传为苏轼所作,描绘了诗人途经镇江金山寺时所见之景,融合自然奇观与道教仙意,展现出清幽缥缈的意境。诗中通过“明月”“盘涡”“龙居”“鹤来”等意象,将金山寺及其周边环境渲染成一处近似仙境的所在。尾联以“卷石小”形容金山之微小却胜境非凡,与“江左拟蓬莱”呼应,突出其超凡脱俗之美。全诗语言简练,意境空灵,体现了宋人山水诗中常见的哲思与出世情怀。然而此诗是否确为苏轼所作,在学界尚存争议,部分文献未收录此诗于苏轼集内,需谨慎对待作者归属问题。
以上为【过金山寺一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写景为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联从高处落笔,以“明月妙高台”开篇,营造静谧皎洁的夜景氛围,“盘涡月照开”则转入江面动态描写,光影与水流交映,动静相生。颔联转入虚写,借用“琳宫”“珠树”“龙”“鹤”等道教意象,赋予金山寺以神仙色彩,使其超越凡俗庙宇,成为通灵之地。颈联再归现实,写云雾弥漫、舟楫往还,展现金山作为江防要地与交通节点的地理特征,视野开阔。尾联收束全诗,以“无言卷石小”点出金山形貌之精巧,又以“江左拟蓬莱”升华主题,将其比作人间仙境,余韵悠长。全诗融合实景与想象,兼具雄奇与空灵之美,体现出典型的宋代山水诗审美取向——在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在有限中窥见无限。
以上为【过金山寺一首】的赏析。
辑评
1. 清·厉鹗《宋诗纪事》未收录此诗,亦未见苏轼集中明确载录。
2. 《全宋诗》第17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未将此诗归入苏轼名下,表明权威整理者对此诗归属持审慎态度。
3. 明代《京口三山志》卷四引此诗作“过金山寺”,题下署“苏轼”,但未注明出处原始文献。
4. 清代《焦山志》《金山志》等地方志中偶有收录,然多标注“相传苏轼作”或“旧谓东坡诗”,缺乏确证。
5. 当代学者孔凡礼《苏轼年谱》及《苏轼诗集》校注本(中华书局版)均未收录此诗,推测其可能为后人托名之作。
6. 此诗风格接近北宋后期山水题咏,语言清丽,意境空远,符合苏轼部分写景诗风貌,但缺乏典型苏诗的议论与情感张力。
7. “珠树鹤能来”一句明显化用道教典籍意象,与苏轼晚年参禅悟道倾向略有出入,更似南宋以后文人仿作。
8. 综合文献流传情况,此诗当属“疑似苏轼作品”,可作研究参考,然不宜轻率断为苏轼真作。
以上为【过金山寺一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