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鲜美的鲫鱼经过一年秘制封存于美酒之中,圆脐的紫色螃蟹,蟹黄饱满丰腴。暮春时节的莼菜嫩芽鲜嫩滑润如酥,社祭前采收的姜芽肥嫩胜过肉食。那些小鸟蛋虽成串累累,又算得了什么,不过偶尔点缀菜肴以助食欲罢了。淮南一带有将食物腌制贮藏于瓶罂之中的风俗,此法代代相传,人们竞相保存。姑且将这些土产千里寄赠友人,犹如古人寄送鹅毛般聊表心意,何须孜孜不倦地追求麋鹿等珍馐呢?
以上为【扬州以土物寄少游】的翻译。
注释
1. 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宋代属淮南东路,物产丰富,为南北交通要冲。
2. 土物:地方特产。
3. 少游:秦观,字少游,北宋著名词人,苏轼门生,“苏门四学士”之一。
4. 鲜鲫经年秘醽醁:指用美酒(醽醁)长期腌制的新鲜鲫鱼。“经年”表示存放一年,“秘”或指秘方腌制。
5. 团脐紫蟹脂填腹:团脐为雌蟹特征,紫蟹形容其色泽,脂填腹谓蟹黄丰满。
6. 后春:晚春。
7. 莼茁:莼菜的嫩芽。莼,即莼菜,水生植物,其茎叶滑嫩可食,江南名产。
8. 活如酥:形容口感柔滑细腻如同酥油。
9. 先社姜芽:社祭之前所出的嫩姜。“社”指春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之日,通常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10. 瓶罂:泛指陶制坛罐,用于腌藏食物。
以上为【扬州以土物寄少游】的注释。
评析
本诗是苏轼寄赠给秦观(字少游)的一首风物诗,通过描写扬州地区的特色食品,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关怀。诗人选取当地富有代表性的风味特产——醃鲫、紫蟹、莼菜、姜芽等,既展现了地方饮食文化,又寄托了深厚情谊。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趣盎然,末联以“千里寄鹅毛”作比,凸显友情重于物质,体现了苏轼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和高洁的友谊观。
以上为【扬州以土物寄少游】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寄土物”为题,实则借物抒情,寓情于食。开篇即写“鲜鲫”“紫蟹”,皆为江南水乡之珍味,且经特殊工艺处理(醽醁腌制),不仅突出其风味独特,更显用心之深。接着写“莼茁”“姜芽”,一取其鲜嫩,一取其肥美,皆为时令佳品,反映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感知。而“鸟子累累”一句略带调侃,言其虽多却不值珍视,反衬出前述诸物之珍贵。
五六句转入风俗描写,点明“淮南风俗事瓶罂”,揭示这些美味得以保存,得益于地方传统的腌藏技艺,也暗示所寄之物来之不易,凝聚匠心。结尾化用“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典故,强调虽为寻常土产,却承载着深切友情,无需追求奢华珍馐(“饮麋鹿”),足见苏轼崇尚真情、淡泊名利的品格。
全诗结构严谨,由物及情,层层递进;语言清新质朴而不失雅致,充分展现苏轼“以俗为雅”的艺术风格。同时,诗中蕴含的生活情趣与人文关怀,使其超越一般应酬之作,成为体现宋代士人交往文化的重要文本。
以上为【扬州以土物寄少游】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写物亲切,寄情深远,虽琐细而有风致。”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引冯舒语:“‘且同千里寄鹅毛’一句,情意宛转,真得古人赠答之体。”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此诗专记风土,而托意高远,非徒夸膳馐之盛也。”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语虽平易,而风味盎然,东坡于饮食中见性情矣。”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常于日常琐事中发掘诗意,此诗咏土产而归结于情谊,正是其善于化俗为雅之例。”
以上为【扬州以土物寄少游】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