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问君将要前往何方,一人一马去往太湖边。
久居他乡青春已迟暮,多愁善感白发早生。
旅衣用薜荔裁成显高洁,长剑倚天独立于风烟间。
江上波涛汹涌急险,新作的诗篇切莫轻易传扬。
以上为【送徐山人还吴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徐山人:一位徐姓隐士,生平不详
2. 还吴:返回吴地(今苏州太湖流域)
3. 大湖:指太湖
4. 久客:长久客居他乡
5. 青春暮:春光将尽,喻年华老去
6. 薜荔:常绿藤本植物,屈原《离骚》中象征高洁
7. 风烟:风尘烟雾
8. 浪传:随意传播
以上为【送徐山人还吴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明代后七子之一宗臣的赠别之作。全诗通过勾勒徐山人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在送别主题中寄寓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向往与对现实环境的警惕。诗中“青春暮”与“白发先”的时间焦虑,“薜荔衣”与“长剑”的空间意象,共同构建起一个既充满理想光芒又暗藏现实风险的隐逸世界。尾联“新诗莫浪传”的叮嘱,折射出明代严酷文化环境下文人的审慎心态。
以上为【送徐山人还吴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艺术上呈现出三重对照:首联“一骑”的孤影与“大湖”的浩瀚形成空间张力;颔联“青春暮”的自然规律与“白发先”的个体早衰构成时间悖论;颈联“薜荔衣”的古典雅致与“长剑”的豪侠气概塑造出立体的隐士形象。诗人巧妙化用楚辞意象,“裁薜荔”既呼应屈原“贯薜荔之落蕊”的服饰描写,又暗含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尾联在壮阔的江景描绘后突然转入谨慎叮嘱,这种由放而收的笔法,既体现对友人的关切,又透露出明代文字狱阴影下文人的普遍心态。全诗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厚,堪称明代宗唐复古诗风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送徐山人还吴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清人沈德潜《明诗别裁》:“‘多愁白发先’五字真朴,得唐人三昧。结语尤见诗人忠厚之旨。”
2. 清人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宗子相诗气象雄浑,如‘长剑倚风烟’句,犹见击楫中流意象。”
3. 近人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此诗隐曲处全在尾联,可见明季文人处境之艰。”
4. 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宗臣此作在复古中见真性情,薜荔长剑之喻,既承楚骚传统,又具时代特色。”
5. 黄卓越《明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尾联的谨慎态度与颈联的豪放形成张力,反映后七子群体在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心态。”
以上为【送徐山人还吴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