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想要乘着飞车,向东寻访仙人赤松子。
蓬莱仙境终究难以抵达,中间隔着三万里的弱水。
不如前往金山,清风轻送,半帆即至。
山中有一座妙高台,如雪峰般孤峭耸立。
抬头仰望时仿佛无路可登,谁能相信山顶平坦如砥?
台上有一位年老的僧人,碧眼炯炯,映照窗前几案。
他瘦骨如玉般峻峭,凛然之气仿佛寒霜渗入牙齿。
机锋敏捷不可冒犯,千般偈语如流水般奔涌而出。
何须远去追寻德云比丘,眼前这位僧人便是真谛所在。
长生之道我尚无暇修习,请让我先学习“长不死”的智慧。
以上为【金山妙高臺】的翻译。
注释
1. 金山:位于今江苏镇江市西北长江中的小山,古称浮玉山,因唐代裴头陀在此掘金得名。山上建有金山寺,为佛教名刹。
2. 妙高台:金山寺内一高台,相传为北宋僧人了元禅师所建,是观江景与讲经之所。
3. 赤松子: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雨师,神农时的仙人,能随风雨上下,后世视为道教神仙代表。
4. 蓬莱:古代神话中东海三神山之一,传为仙人居所,象征不可企及的理想境界。
5. 弱水:古籍中记载的险恶河流,多指通往仙境之路途艰难,《山海经》谓其“鸿毛不浮”,意为无法渡越。
6. 清风半帆耳:形容行程轻松,仅凭清风助帆即可到达,反衬寻仙之难与访佛之易。
7. 雪峰自孤起:比喻妙高台如雪山般洁白孤高,突出其清寂超俗之气象。
8. 平如砥:平坦如磨刀石,形容台顶虽险峻而实坦荡,暗喻佛法虽高深而理路清晰。
9. 比丘:梵语bhikṣu音译,指出家受具足戒的男性僧人。
10. “何须寻德云”二句:典出《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第五十三位为德云比丘,住于妙高峰上。此处苏轼将金山老僧比作德云,意谓不必远求,当下即是。
以上为【金山妙高臺】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游览镇江金山妙高台所作,借游历抒写对佛理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全诗以寻仙起笔,却迅速转向对佛教高僧的礼敬,体现了苏轼由道入佛、融通三教的思想倾向。他原本向往神仙世界,但意识到蓬莱虚渺、弱水难渡,转而发现人间亦有超凡脱俗之境——金山妙高台及其上的老比丘。诗人通过对妙高台地理奇绝与老僧精神高迈的描写,表达对清净智慧与内在超越的推崇。结尾“长生未暇学,请学长不死”一句尤为深刻,“长不死”非肉体永生,而是指佛法中的不生不灭、心性永恒,展现出苏轼晚年对生命本质的哲思升华。
以上为【金山妙高臺】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精巧,以“欲访仙—不可至—转而访佛”为线索,完成从外在追求到内心觉悟的转折。开篇气势宏大,“乘飞车”“访赤松子”展现诗人豪情与对超越尘世的渴望;然而“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陡然转折,揭示理想之虚幻。随即“不如金山去”一句收束幻想,转入现实中的精神高地——妙高台。此地虽非仙境,却因高僧驻锡而成为心灵净土。
诗中写景与写人交融:“雪峰自孤起”既状山势之峻,又喻人格之洁;“仰观初无路,谁信平如砥”富有哲理意味,暗示修行之路看似艰险,实则心通即达。对老比丘的刻画尤为精彩,“碧眼”“玉骨”“霜齿”等语勾勒出一位形销骨立而神采凛然的得道者形象。“机锋不可触,千偈如翻水”生动表现其辩才无碍、智慧如泉涌。
结尾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长生”为道教追求,“长不死”则是佛教涅槃境界的诗意表达。苏轼有意区分二者,表明他更重精神不灭而非肉体永存,体现出晚年思想由儒入释、归于空明的成熟境界。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融神话、地理、佛典于一体,展现了东坡特有的博学与通达。
以上为【金山妙高臺】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以游仙发端,终归禅悟,见公晚年心境澄明,不复执于形骸之累。”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引冯舒语:“‘清风半帆耳’五字轻妙,便使金山近在咫尺,与‘弱水三万里’对照成趣。”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评:“‘长不死’语出佛经,谓法身常住,非生死所能拘。公于此已得解脱义。”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起处飘忽,结处沉着。中间写妙高台与老僧,俱有神致。‘碧眼照窗几’,写得活现。”
5.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五按:“德云比丘事出《华严》,公以金山老僧拟之,非溢美也,盖当时禅林盛况可知。”
以上为【金山妙高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