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佛法传入中原地区以来,儒家学者往往以谈论佛理为耻。
然而佛法暗中施予众生恩惠,又何曾辜负过当世之人?
此地原本风俗混杂,百姓蒙昧如同未经漂洗的黑色粗布。
只知持守世俗生计与家族传统,因而使人们对其教化产生怀疑。
世人尚不知沉迷酒肉是否为错,又怎能超脱生死之苦?
在吴地与闽地之间,佛教兴盛至极,其影响令人难以想象。
所生子女多聪慧颖悟,这难道不是德行感召的善报吗?
愿此时能有正法之眼开启,放出光明普照世间。
谁是乡邑中的豪杰之士,能够勤加诵读并传扬我的这首诗?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翻译。
注释
1.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2. 拟古:模仿古人风格创作的诗歌,陶渊明原有《拟古九首》,苏轼以此为题唱和。
3. 佛法行中原: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在中原广泛传播。
4. 儒者耻论兹:儒家士人常视佛学为异端,不屑谈论。
5. 功施冥冥中:指佛教的慈悲救度虽无形可见,却在暗中利益众生。
6. 此方旧杂染:此地风俗混杂,人心未受清净教化。“杂染”为佛教术语,指烦恼污染。
7. 浑浑无名缁:比喻百姓愚昧无知,如未经漂洗的黑布(缁布),难以分辨善恶。
8. 治生守家世:专注于谋生与家族事务,代表世俗功利的生活态度。
9. 酒肉非:佛教戒杀生食肉,认为贪嗜酒肉妨碍修行。
10. 吴闽间:指今江苏、福建一带,宋代佛教尤为兴盛,禅宗流行。
11. 德报岂吾欺:善有善报,子孙聪慧是德行积累的结果,非虚妄之说。
12. 正法眼:佛教术语,指能正确理解佛法真义的智慧之眼,“正法眼藏”为禅宗核心概念。
13. 照曜之:照亮、启示世人,使迷途者觉悟。
14. 邑中豪:地方上的贤达或有识之士。
15. 勤诵我此诗:希望有人能认真诵读并传播此诗,传达其思想。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注释。
评析
本组诗原题为“和陶拟古九首”,是苏轼模仿陶渊明《拟古九首》所作的和诗之一(此处仅引一首)。此诗体现了苏轼晚年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通态度。他虽出身儒家,但长期受佛教影响,尤其在贬谪生涯中更借佛法安顿身心。诗中既批评儒者排斥佛教的狭隘,也肯定佛法在教化民众、启迪智慧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他并未完全否定儒家治生守家的传统,而是主张以“正法眼”洞察真理,超越门户之见。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展现出苏轼“外儒内佛”的思想特质。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开篇即指出儒者对佛教的偏见,随即以“功施冥冥”反驳,强调佛法虽不张扬却实有济世之功。接着描写民间蒙昧状态,揭示教化之必要。第三层转入个体生命层面,提出酒肉与生死的关系,暗示唯有超越欲望才能解脱。第四层描绘吴闽地区佛教昌隆之象,以“生子多颖悟”为例,说明德行感应之效。最后发出呼唤,期盼“正法眼”出世,照亮人心,并寄望于有识之士传扬此理。全诗融合儒家伦理、佛教哲理与现实关怀,语言简淡而内涵丰富,深得陶诗神韵,又具苏轼特有的思辨色彩。其思想超越宗教对立,追求精神觉醒,体现宋代士大夫“三教合一”的典型心态。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东坡和陶诗,冲淡深粹,出于自然,盖其晚岁穷经观史,了悟世事,故能萧然物外,与渊明神交。”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此等诗寓意深远,非徒摹陶形似,实能得其性情之正,而寓劝世之意于言外。”
3. 近人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苏子瞻早年攻儒术,中岁涉禅理,晚益归于平淡,和陶诸作,实其心声吐露,尤以佛儒交融之思最为显著。”
4. 钱钟书《谈艺录》:“坡公和陶,取其高致,而不袭其迹;语似平易,意含讽喻,此类诗最见胸襟开阔,能容百家言。”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