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居住在此地的人几度衰老更替,而北亭边的枣树尚未长成可供攀折的枝干。你(子由)才华渐长,已能担当重任如车轴般支撑;而我归去之期已至,如同瓜熟蒂落,正当退隐之时。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是宋代文人常见的酬唱方式。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 岐下:指凤翔府(今陕西宝鸡一带),苏轼与苏辙早年曾在此任职。
4. 北亭:地名,或为岐山附近一亭台名,具体位置待考,应为诗中所咏实景。
5. 居人几番老:指当地居民已几经更替,暗示时间久远,人事变迁。
6. 枣树未成槎:槎,原指树枝,此处引申为可攀折或成材之枝。枣树尚未长成,喻人事未定或事业未成。
7. 汝长才堪轴:你(子由)的才能已经足以担当大任。“轴”为车轴,比喻支撑国家的重要人物。
8. 吾归已及瓜:“及瓜”典出《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意为瓜熟时节赴任,来年瓜熟时轮换。后世用“及瓜”表示任期届满,该当调任或归隐。此处苏轼自谓已到退隐之时。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其弟苏辙(字子由)所作《岐下诗》之一,题为“北亭”。诗中通过对比兄弟二人境遇,抒发了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同时表达了对弟弟成长的欣慰与自身仕途倦怠、思归田园的情怀。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旷达中寓沉郁的风格。全诗以物喻人,借“枣树未成槎”暗喻人事未定,而“吾归已及瓜”则化用典故,自然贴切,情感真挚。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短,却意蕴丰富。首句“居人几番老”开篇即笼罩在一种历史沧桑感之中,以“几番老”三字写尽岁月流转、人事代谢。次句“枣树未成槎”看似写景,实则寄寓深意——枣树象征着根基与成长,然至今未成材,或暗指自己在仕途上未能成就理想,亦或感叹地方治理尚未见效。第三句笔锋一转,称赞弟弟苏辙“才堪轴”,既是亲情流露,也见苏轼对后辈的期许与宽慰。末句“吾归已及瓜”则以典故收束,语意双关,既言任期将满,亦含归隐之志。全诗结构紧凑,对仗工稳,情理交融,展现了苏轼在政治困顿中仍不失豁达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五注:“此诗作于嘉祐七年(1062)夏,时轼为凤翔签判,子由有《岐下诗》十二首,轼次其韵。”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语极平淡,而感慨系之。‘几番老’三字,有无限兴亡之感。”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早年诗已具老境,此等句非阅历深者不能道。”
4. 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此诗以‘枣树’‘瓜期’为象,融情入景,兄弟之情与宦海之叹交织,典型体现苏诗‘外枯中膏’之美。”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