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
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
翻译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版本二:
古代所说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过常人的气度与节操。人在情感上总有无法忍受的事情,普通人受到侮辱,立刻拔剑而起,挺身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天下真正具有大勇的人,突然面临危难而不惊慌,无端遭受冒犯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极为远大,志向极为高远。张良在圯桥上接受老人赠书的事,情节非常离奇;然而又怎知这不是秦朝时一位隐居的贤人出来考验他呢?看他用含蓄的方式流露心意,都是圣贤之间相互警示劝诫的道理;而世人不明白,以为是鬼神所为,也太过分了。况且那位老人的目的并不在于那本书。当韩国灭亡、秦国正强盛之时,用刀锯鼎镬残害天下的士人,平白无故被杀戮灭族的人数不胜数。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无从施展力量。执法过于严酷的人,其锋芒不可触碰,而其势力尚不可乘机反击。张良不能抑制内心的愤恨,以一介平民之力,妄图通过一次刺杀行动来报仇;在这个时候,张良之所以没有死,真是间不容发,已经非常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不会轻易死于盗贼之手,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珍视自己的生命,而盗贼不值得为之赴死。张良拥有盖世之才,却不效法伊尹、姜太公那样深谋远虑的策略,反而采取荆轲、聂政那种刺客式的计策,侥幸得以不死,这正是圯上老人深感惋惜的地方。因此老者故意傲慢无礼,极力挫折他的锐气。只有能够忍耐一时之辱,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所以说:“这个年轻人还可以教导。”楚庄王攻打郑国,郑国国君袒胸牵羊迎接;庄王说:“他们的君主能屈尊待人,必定能取信于百姓。”于是就放过了郑国。勾践被困于会稽山,回国后甘愿做吴国的臣妾,三年不懈怠。一个人虽有报仇的志向,但如果不能低头忍让,那只是匹夫之勇罢了。那位老人认为张良才华有余,但担心他气量不足,所以深深挫抑他少年时刚烈激进的脾气,使他能忍住小的愤怒,去实现大的谋略。为什么这么说呢?两人并无旧交,突然在荒野相遇,老人却命令他去做奴仆婢女做的事,而张良坦然接受毫不怪异,这种修养,本来就是秦始皇吓不到、项羽激怒不了的。看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关键就在于“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项羽正因为不能忍耐,所以虽然百战百胜,却轻率地耗尽了自己的锐气;高祖则善于忍耐,保存实力,等待敌人疲惫,这是张良教导的结果。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立为王时,高祖勃然大怒,表现在言语和脸色上。由此可见,高祖仍有刚强不能忍耐的习气,若非张良,又有谁能保全他而不致败亡呢?司马迁曾怀疑张良应该是身材魁梧、相貌奇特之人,但据说他的外貌却像妇人女子一般,与其志气不相称。唉!这正是他成为张良的原因啊!
以上为【留侯论】的翻译。
注释
节:节操。
匹夫:普通人。
见辱:受到侮辱。
卒然:突然。卒,通“猝”。
所挟持者甚大:谓胸怀广阔,志意高远。挟持,指抱负。
子房:张良,字子房。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
受书:接受兵书。书,指《太公兵法》。
圯上:桥上。
老人:指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后老父约见张良于桥上,张良两次迟到,受到老父的责备。第三次张良“夜未半”即往,老父喜,送他一部书,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语毕,老父即离去。次日张良“视其书”,才知道是《太公兵法》。
隐君子:隐居的高士。
观其:瞧他。其,指黄石公。
微:略微,隐约。
见:同“现”。
以为鬼物:因黄石公的事迹较为离奇,语或涉荒诞,故有人认为他是鬼神之类,王充《论衡·自然》:“或曰······张良游泗水之上,遇黄石公,授公书。盖天佐汉诛秦,故命令神石为鬼书授人。”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谓秦王残杀成性,以刀锯杀人,以鼎镬烹人。
夷灭:灭族。
贲、育:孟贲、夏育,古代著名勇士。
无所复施:无法施展本领。
其势未可乘:谓形势有利于秦,还没有可乘之机。
而逞于一击之间:《史记·留侯世家》载“秦灭韩”,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其间不能容发:当中差不了一根毛发。比喻情势危急。
千金之子:富贵人家的子弟。
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
不足以死:不值得因之而死。
伊尹太公之谋:谓安邦定国之谋。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
荆柯聂政之计:谓行刺之下策。荆柯刺秦王与燕政刺杀韩相侠累两事,俱见《史记·刺客列传》。
鲜腆:无礼,厚颇。
孺子可教也:谓张良可以教诲。
“楚庄王伐郑”六句:楚庄王攻克郑国后,郑伯肉祖牵羊以迎,表示屈服。楚庄王认为他能取信于民,便释放了他,并退兵,与郑议和。事见《左传》宜公十二年。肉祖,袒衣阵体。
“勾践之困于会稽”三句:《左传》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越军曾击败吴军于此)也。遂入越。越王(勾践)以甲循五千,保于会稽(山),使大夫种因昊大宰萦以行成。……越及吴平。《国语·越语下》载勾践“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三年而吴人遣之。”归臣妾于吴,谓投降吴国为其臣妾。
报人:向人报仇。
非有生平之素:犹言素昧平生(向来不熟悉)。
仆妾之役:指“取履”事。
油然:盛兴貌。此谓悦敬之心油然而生。
轻用其锋:轻率地消耗自己的兵力。
弊:疲困,衰败。
“当淮阴破齐”三句:《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韩信破齐,向刘邦请封“假王”,“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荣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日:‘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赶紧提醒他不能得罪韩信。刘邦醒悟,便封韩信为齐王以笼络他。韩信后降封为淮阴侯,故称为淮阴。
非子房其谁全之:不是张良,谁又能来保全他呢?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二句:《史记·留侯世家》:“太史公日:‘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不称,不相称。
1. 留侯:指张良,字子房,汉初重要谋臣,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封留侯。
2. 圯(yí)上老人:传说张良在下邳桥上遇一老人,授以《太公兵法》,事见《史记·留侯世家》。圯,桥。
3. 贲、育:即孟贲与夏育,皆战国时期的著名勇士,以力大著称。
4. 刀锯鼎镬:古代刑具,刀锯用于斩截,鼎镬用于烹煮,泛指残酷刑罚。
5. 伊尹、太公:伊尹为商汤宰相,助其灭夏;太公即姜尚(吕望),助周武王伐纣,皆为开国贤相,代表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6. 荆轲、聂政:战国刺客,荆轲刺秦王,聂政刺韩相侠累,皆以个人勇力行刺,属“匹夫之勇”。
7. 郑伯肉袒牵羊:春秋时郑国被楚军围困,郑襄公脱去上衣,牵羊迎降,表示臣服。
8. 勾践困于会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退守会稽山,后入吴为奴三年,卧薪尝胆,终复国复仇。
9. 淮阴破齐而欲自王:指韩信攻下齐国后请求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刘邦大怒,后经张良劝解,改封真王,避免分裂。
10.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表达对其外貌柔弱与功业雄伟不符的惊讶。
以上为【留侯论】的注释。
评析
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留侯论》是苏轼青年时期应制科考试所作的一篇史论文章,以评论汉初名臣张良(封留侯)为核心,探讨“忍”这一人格修养与政治智慧的关键作用。全文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由“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开篇,引出“大勇在于能忍”的核心观点,并以张良早年行刺秦始皇的冲动之举与后来辅佐刘邦成大业的沉稳谋略作对比,揭示“忍小忿而就大谋”的深刻哲理。文中融合历史事实、人物心理分析与儒家道德训诫,既具思辨色彩,又富文学感染力。苏轼借古讽今,实则表达自己对理想人格与治国之道的理解:真正的英雄不是逞一时之勇的莽夫,而是胸怀远志、能屈能伸的大智者。文章结尾对张良外柔内刚形象的赞叹,更深化了“形不称志”的哲学意味,令人回味无穷。
以上为【留侯论】的评析。
赏析
《留侯论》是一篇典型的宋代史论散文,体现了苏轼早年卓越的思想深度与文学才华。文章结构严谨,立意高远,围绕“忍”字展开论述,层层推进,逻辑清晰。开篇提出“大勇者不惊不怒”,确立主题;继而以张良刺秦事件切入,指出其早年行为虽出于义愤,实为“匹夫之勇”;再引入圯上老人故事,解释其“折其刚锐之气”的教育意义;随后联系楚庄王释郑、勾践事吴等历史典故,强化“能下人者方能成大事”的观点;最后归结到楚汉之争中刘邦因“忍”而胜、项羽因“不忍”而败的历史结局,突出张良作为“忍”的践行者与指导者的决定性作用。语言简练有力,善用对比与反问,气势充沛。尤其结尾一句“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既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将张良外表柔弱与内心刚强的统一升华至人格理想的境界,极具哲理美感。整篇文章融史识、哲理、文采于一体,堪称宋代论说文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留侯论】的赏析。
辑评
杨慎《三苏文范》:东坡文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至其浑浩流转,曲折变化之妙,则无复可以名状,而尤长于陈述叙事。留侯一论,其立论超卓如此。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苏文忠工文钞》卷十四引王慎中:此文若断若续,变幻不羁,曲尽操纵之妙。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四: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书“一句起,掀翻尽变,如广陵秋涛之排空而起也。
吕祖谦《古文关键》卷二: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不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位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一篇纲目在“忍”字。
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卷六:发得圯上老人意思彻,亦是磨礲千古英雄型范。
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卷六引钱文登:一意反复到底,中间生枝生叶,愈出愈奇。
归有光《文章指南》:作文须寻大头脑,立得意定,然后遣词发挥,方是气象浑成。如韩退之《代张籍与李浙东书》以“盲”字贯说,苏子瞻《留侯论》以“忍”字贯说是也。
储欣《唐未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全集录》卷二:博浪沙击秦,一事也;圯桥进展,又一事也。于绝不相蒙处,连而合之,可以开拓万古之心胸。
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五:子房不能忍,老人教之能忍,子房又教高祖能忍,文至此,真如独茧抽丝。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三:此篇以“忍小忿而成大谋”一句,发由黄石授书之意。虽未必合于当日事情,但能忍不能忍之间,实为刘、项成败之案。说得中寲。且以黄石为秦之隐君子,卓识不刊。可唤醒世人狂惑。文字之佳,又其余事耳。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人皆以受书为奇事,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书,一句撤开,拏定忍字发议。滔滔如长江大河,而浑浩流转,变化曲折之妙,则纯以神行乎其间。
1. 《宋史·苏轼传》:“轼之文,纵横恣肆,豪迈雄健,议论英发,经纬万端。”
2.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三十二:“此东坡应制科时作,议论磊落,真有补于世道人心。所谓‘忍’之一字,实为终身受用之训。”
3.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四:“通体俱从‘忍’字生议,而以‘大勇’二字贯之。引证古今,波澜壮阔,非具大识力者不能为此。”
4. 清·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苏氏此论,深得老氏‘柔弱胜刚强’之意,亦暗合《易》‘潜龙勿用’之旨。子房之学,实兼儒道而用之。”
5. 近人林语堂《苏东坡传》:“《留侯论》显示了苏轼青年时代即已具备非凡的历史洞察力与哲学思维,他对‘忍’的推崇,不仅是对张良的评价,更是对自己人生观的预演。”
以上为【留侯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