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临皋而东骛兮,并丛祠而北转。
走雪堂之陂陀兮,历黄泥之长坂。
大江汹以左缭兮,渺云涛之舒卷。
草木层累而右附兮,蔚柯丘之葱茜。
余旦往而夕还兮,步徙倚而盘桓。
虽信美而不可居兮,苟娱余于一眄。
余幼好此奇服兮,袭前人之诡幻。
老更变而自哂兮,悟惊俗之来患。
释宝璐而被缯絮兮,杂市人而无辨。
路悠悠其莫往来兮,守一席而穷年。
时游步而远览兮,路穷尽而旋反。
朝嬉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
纷坠露之湿衣兮,升素月之团团。
感父老之呼觉兮,恐牛羊之予践。
于是蹶然而起,起而歌曰:月明兮星稀,迎余往兮饯余归。
翻译
我从临皋亭出发向东疾行,经过一片祠庙后向北转弯。
走过雪堂前那起伏的坡地,再登上黄泥坂长长的斜坡。
大江在左侧汹涌奔流,环绕而过,浩渺的云涛如卷舒般翻腾。
右边层层叠叠生长着草木,柯丘之上郁郁葱葱、青翠繁茂。
我清晨前往,傍晚返回,漫步徘徊,流连不去。
景色虽美却不可久居,但只要一瞥便足以使我欢愉。
我自幼喜爱奇异的服饰,承袭前人那种怪诞变幻的风格。
年老之后变化了心境,不禁自我嘲笑,终于明白惊世骇俗会招来祸患。
于是舍弃美玉珠宝,改穿粗布衣絮,混迹于市井之人中,无人能辨。
道路漫长,少有人往来,我独守一席之地,度过整年时光。
时常散步远望,走到路的尽头便转身返回。
早晨在黄泥坂的白云间嬉戏,晚上回到雪堂伴着青烟栖宿。
欣喜鱼鸟不会惊扰我,樵夫和采薪者对我随意而不拘礼节。
起初饮酒而边走边歌,忽然放下手杖醉倒睡去。
以草地为坐垫,以土块为枕头,在静谧华堂般的自然中安享清闲之宴。
夜露纷纷洒落,沾湿衣裳;一轮皎洁的明月缓缓升起,圆润明亮。
感念父老呼唤我醒来,唯恐牛羊践踏我的身体。
于是我猛然起身,高声歌唱道:
月光明亮啊星辰稀疏,迎接我出门啊送我归途。
一年将尽啊草木凋零,归来吧归来吧,黄泥坂不可长久嬉游!
---
以上为【黄泥阪词】的翻译。
注释
1. 黄泥阪(bǎn):即黄泥坂,在今湖北黄冈附近,苏轼贬居黄州时常经之地。阪,山坡。
2. 临皋:临皋亭,苏轼在黄州的居所之一,位于江边。
3. 东骛(wù):向东奔驰。骛,疾行。
4. 丛祠:荒野中的小祠庙,多指民间祭祀之所。
5. 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住宅,因其墙涂白泥,状若雪屋,故名。
6. 陂陀(pō tuó):倾斜不平的坡地。
7. 左缭:从左侧环绕。指长江绕城而过。
8. 柯丘:树木丛生的小山丘。柯,枝木。
9. 葱茜(qiàn):草木青翠茂盛的样子。
10. 徙倚:来回徘徊,流连不舍。
11. 信美而不可居:语出屈原《九歌·湘君》:“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又曹植《洛神赋》有“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此处化用其意,谓风景虽美却不适久居。
12. 奇服:奇特的服饰,象征特立独行的人格追求。《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13. 袭前人之诡幻:继承屈原等先贤怪诞奇幻的风格。袭,继承。诡幻,奇异变幻。
14. 自哂(shěn):自我嘲笑。
15. 悟惊俗之来患:明白标新立异会招致灾祸。
16. 宝璐:美玉,比喻高贵品格或显赫地位。
17. 缯(zēng)絮:粗丝绵和破棉絮,指粗劣衣物。
18. 杂市人而无辨:混同于普通人之中,无法分辨。
19. 悠悠:遥远而冷清的样子。
20. 一席:形容居处狭小简陋,亦喻坚守一方。
21. 游步:散步。
22. 白云、青烟:分别指早晨与傍晚的山间气象,也暗喻心境之清逸。
23. 莫余惊:即“莫惊余”,不惊扰我。
24. 樵苏:打柴割草的人,泛指乡野百姓。嫚(màn):轻慢、随意,此处含亲切之意。
25. 被酒:饮酒之后,带醉意。
26. 行歌:边走边唱。
27. 放杖:放下拐杖。偃:仰卧。
28. 草为茵:以草作垫子。块:土块。
29. 穆:肃穆、宁静。华堂:华丽的厅堂,此处反用,指大自然的庄严清静。
30. 坠露:夜露下落。
31. 素月:洁白的月亮。团团:圆而明亮的样子。
32. 蹶然:突然惊起的样子。
33. 岁既宴:一年将尽。宴,晚、终。
34. 腓(féi):草木枯萎。《诗经·小雅·采薇》:“岁亦莫止……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又《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35. 归来归来兮:仿《楚辞》句式,表达归隐之志。
---
以上为【黄泥阪词】的注释。
评析
《黄泥阪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骚体诗,融合了楚辞的抒情形式与个人境遇的深刻体验。全诗以游历黄泥坂为线索,描绘自然景色之美,抒发内心孤寂、超脱与自省之情。诗人由外景转入内省,从对奇服异行的追慕到晚年“释宝璐而被缯絮”的淡泊,体现其思想由锋芒毕露转向内敛平和的过程。末段借梦境般的醉卧与父老唤醒,引出人生归宿之叹,最终以“归来归来兮”收束,呼应屈原《九章》中“魂兮归来”的哀婉语调,表达对仕途险恶的警觉与退守田园的自觉选择。此诗语言清丽,意境深远,兼具哲理与诗意,是苏轼黄州时期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
以上为【黄泥阪词】的评析。
赏析
《黄泥阪词》采用骚体形式,明显受到屈原《离骚》《九章》的影响,句式参差,情感跌宕,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全诗以一次实地游历为框架,实则构建了一个精神漫游的空间。开篇写行程路线,看似纪实,实则通过“大江汹以左缭”“草木层累而右附”等对仗工整、意象宏阔的描写,营造出天地开阔、万物有序的宇宙图景,暗示诗人虽处贬所,仍怀抱天地胸襟。
中间部分转入心理描写,“余幼好此奇服”一段极具自传性,回顾自己早年锐意进取、不甘平凡的性格,至“老更变而自哂”,则流露出历经乌台诗案后的沧桑与反思。这种由张扬到收敛的精神转变,正是苏轼黄州时期思想成熟的关键标志。他不再执着于外在的辉煌,转而追求内在的安宁,“释宝璐而被缯絮”既是生活状态的写照,也是人格境界的升华。
诗中“朝嬉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两句,节奏舒缓,意境空灵,展现出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闲适生活。“喜鱼鸟之莫余惊”更透露出一种被世俗遗忘后的自由与安然。然而这种宁静并非彻底超脱,醉卧醒来的过程象征着现实的介入——父老的呼喊、牛羊的威胁,提醒他终究不能完全脱离人间秩序。
结尾的歌词尤为动人,月明星稀之夜,天地静谧,诗人却发出“黄泥不可以久嬉”的警语,既有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也有对政治风险的清醒认知。这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离开山坡,更是精神上的自我规劝:纵然田园可乐,亦不可沉溺忘返。全诗在悠然与警醒之间取得平衡,体现了苏轼“旷达而不失戒惧”的人生智慧。
---
以上为【黄泥阪词】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作深得楚骚遗意,而情致更为真挚。盖先生谪居黄州,心有所寄,托游咏以抒怀,非徒模山范水也。”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未收此诗,但在《古诗源》评苏轼此类作品曰:“子瞻诸骚体,皆有《卜居》《渔父》之风,寓忧愤于旷达之中。”
3.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黄泥阪词》结构似《楚辞》,而气体清矫,不事雕琢。‘月明兮星稀’数语,读之令人神往,而又以‘不可以久嬉’作结,见其谨畏慎终之意。”
4. 近人林语堂《苏东坡传》:“这首诗表现了苏轼在困厄中寻找美的能力,以及他对孤独生活的诗意接纳。‘草为茵而块为枕’一句,最能体现他的随遇而安。”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选此诗,但论及苏轼黄州诗时指出:“其骚体之作,往往借山水以写心迹,如《黄泥阪词》,实乃一篇精神自白书。”
6. 王国维《人间词话》未直接评论此诗,然其言“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推及此作,可谓“东坡之骚旷”。
7. 当代学者莫砺锋《苏轼诗歌研究》:“《黄泥阪词》是苏轼在黄州完成人格转型的重要文本之一,它标志着诗人从政治挫折的痛苦中走出,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以上为【黄泥阪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