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裳大炉鞲,陶冶一世人。
从横落模范,谁复甘饥贫。
可怜方回痴,初不疑嘉宾。
颇念怀祖黠,嗔儿与兵姻。
失身堕浩渺,投老无涯垠。
回看十年旧,谁似数子真。
孙郎表独立,霜戟交重闉。
深居不汝觌,岂问亲与邻。
连枝皆秀杰,英气推伯仁。
我从海外归,喜及崆峒春。
养火虽未伏,要是丹砂银。
我家六男子,朴学非时新。
诗词各璀璨,老语徒周谆。
愿言敦宿好,永与竹林均。
六子岂可忘,从我屡厄陈。
翻译
官位与车马如同巨大的熔炉,塑造和影响着天下众人。
纵横驰骋于仕途的规范之中,又有谁甘心忍受饥寒贫贱?
可怜那张方回般愚钝之人,起初竟不怀疑贵客的真诚;
又想到怀祖那般狡黠,因儿子联姻武夫而动怒责怪。
一旦失足便堕入浩渺尘世,年老之时仍漂泊无依、前途茫茫。
回头看看十年来的旧友,有谁能像你们几位这般真诚?
孙志举卓然独立于朝堂,手持兵戈立于宫门重重之间。
你深居简出,我未能相见,但岂会因是否亲邻而有所计较?
你们兄弟皆才华出众,尤以伯仁英气勃发最为推重。
我从海外贬所归来,恰逢崆峒山间春意盎然,心中欣喜。
新年里得到一部奇书,听说西郭还隐居着一位高逸之士。
小孙子又来探望我,欢愉之情宛如久别重逢的至亲。
他呈上五百言清雅诗作,每句都精妙绝伦。
虽尚未掌握炼丹火候,但其中真意已如丹砂化银般珍贵。
我家六个儿子,资质质朴,所学也非时髦新潮。
但他们诗词各有光彩,老父的言语虽絮叨却一片诚恳。
愿我们延续往日深厚情谊,永远如竹林七贤般高洁相交。
你们六位切不可忘怀,当年曾随我共历陈地困厄之难。
以上为【和犹子迟赠孙志举】的翻译。
注释
1. 轩裳:古代卿大夫所乘之车与礼服,代指高官显位。
2. 炉鞲(gōu):鼓风吹火的皮囊,此处比喻社会对人的锻造过程。
3. 陶冶一世人:指权势地位如熔炉般塑造整个时代的人。
4. 方回:传说中尧时的隐士,此处或借指痴守节操而不识时务者。
5. 怀祖:疑指东晋王述,字怀祖,性刚严,史载其子娶妻涉武职,他甚为不满。
6. 嗔儿与兵姻:恼怒儿子与军人结亲,喻不屑武夫、重文轻武的态度。
7. 投老无涯垠:年老仍漂泊无依,无所归宿。
8. 孙郎表独立:赞孙志举卓然自立于朝廷。表,特出。
9. 霜戟交重闉(yīn):形容执戟卫士列于城门,孙志举身处要职。
10. 竹林均:比照“竹林七贤”,喻高洁之交。
以上为【和犹子迟赠孙志举】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归返中原后所作,赠予友人孙志举及其家族成员,情感真挚,内容丰富。全诗以“轩裳大炉鞲”起兴,批判世俗功名对人的陶冶与异化,继而通过对历史人物(如方回、怀祖)的点评,表达对真假友情、人生选择的深刻反思。诗中既流露贬谪归来后的感慨,又盛赞孙氏一门才俊,尤其突出孙志举的品格与家风。结尾回顾患难真情,寄托延续友谊之愿,体现苏轼重情守义、超脱名利的人格境界。诗歌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语言古朴而意境深远,是其晚年酬赠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和犹子迟赠孙志举】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宏阔,层次分明。开篇以“轩裳大炉鞲”设喻,将仕途比作冶炼场,揭示权力体系对个体的规训与压迫,具有强烈批判色彩。继而引入历史典故,通过“方回之痴”与“怀祖之黠”的对比,探讨人际交往中的信任与偏见,深化主题。诗人自述“失身堕浩渺”,乃对其黄州、惠州、儋州连番贬谪生涯的沉痛总结,“投老无涯垠”一句尤见苍凉。转入对孙志举一家的称颂,则笔调转暖,由人及诗,由诗及情,层层递进。特别写到小孙赠诗“清诗五百言,句句皆绝伦”,既显晚辈才情,亦见苏轼奖掖后进之胸怀。“养火虽未伏,要是丹砂银”以炼丹喻诗才,谓虽火候未足,本质已贵,极富哲理意味。末段回归自家六子,谦称“朴学非时新”,却自豪于“诗词各璀璨”,亲情洋溢。结语“从我屡厄陈”呼应孔子“在陈绝粮”之典,既自比圣贤困境,更凸显患难见真情的主题。全诗用典精当,情感跌宕,既有士大夫的忧患意识,又有文人的审美情趣,更有长者的温情厚意,堪称苏轼晚年思想与艺术成熟的代表。
以上为【和犹子迟赠孙志举】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感慨深沉,出入今古,于赠答中见胸次磊落。”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起手雄阔,中幅典重,收处情真,通体俱见老境。”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轩裳大炉鞲’二语,可作一篇宦海论,苏公晚年思深矣。”
4. 钱钟书《谈艺录》:“东坡集中酬赠族友之作,此篇情文并茂,尤以‘愿言敦宿好,永与竹林均’二语,见其不忘故旧之诚。”
以上为【和犹子迟赠孙志举】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