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喧嚣尘世中难得寻得片刻清幽,借这短暂的闲暇时光出游;醉意朦胧间,心灵豁然开朗,自然流露出天地间本真的境界。梦醒之后,回忆起醉中随风飘来的诗句,仿佛重拾旧句,只觉十里南风吹拂,草木皆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
以上为【山光寺送客回次芝上人韵】的翻译。
注释
1. 山光寺:宋代寺院名,具体位置待考,或在江苏扬州一带,为当时文人游历唱和之地。
2. 送客回:送别友人后返回途中所作。
3. 次……韵:依照他人诗作的韵脚及用韵次序和诗,属酬唱之作。“次韵”又称“步韵”。
4. 芝上人:指一位法号为“芝”的僧人,上人是对高僧的尊称。
5. 闹里清游:在喧嚣尘世中寻求清净之游,体现士大夫寄情山水、超脱世俗的情怀。
6. 借隙光:比喻从繁忙事务的缝隙中偷得片刻闲暇。“隙光”喻时间短暂而珍贵。
7. 真境:本真的境界,指超越表象、直契本心的精神状态。
8. 发天藏:发掘出天地间深藏的奥秘或自然之道。“天藏”即天机、自然之理。
9. 梦回:梦醒之后。
10. 吹来句:指梦中或醉中偶然得来的诗句,体现灵感突发的创作状态。
以上为【山光寺送客回次芝上人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山光寺送客归来后所作,次韵酬和芝上人之诗。全篇以“闹里清游”开篇,点出诗人于纷扰俗务中寻求精神超脱的意趣。第二句“醉时真境发天藏”揭示其借酒通达本真、感悟天机的心境。后两句由虚入实,写梦境与现实交融,诗意自然流淌,南风草木之香不仅是感官体验,更是心境澄明的象征。整首诗语言简淡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后的超然情怀,以及在日常琐事中体悟大道的艺术追求。
以上为【山光寺送客回次芝上人韵】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虽短小精悍,却意蕴丰富,充分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平淡中见深邃”的艺术风格。首句“闹里清游借隙光”极具哲理意味,将仕宦生活的忙碌与内心对宁静的向往形成鲜明对比。“借隙光”三字尤为精妙,既写出时间之短暂,又暗含珍惜当下之意。第二句“醉时真境发天藏”转入内在精神层面,苏轼常以醉态作为通向“真境”的媒介,此处“发天藏”则赋予醉意以哲思色彩,仿佛酒能开启宇宙真理之门。后两句转写梦境与现实的交融,“梦回拾得吹来句”写诗兴之来不可遏制,似非人力所为,而是天地灵气所授;结句“十里南风草木香”以通感手法收束,将嗅觉之香升华为心灵之净,令人神往。全诗结构紧凑,由外而内,由实入虚,最后回归感官却又超越感官,体现出苏轼“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以上为【山光寺送客回次芝上人韵】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空一气,不着痕迹,而意味悠长,足见坡公晚岁诗格之高。”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七引冯舒语:“‘闹里清游’四字,写出世人不能得之境;‘发天藏’三字,奇横而实稳。”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醉后梦回,拾句如拾遗珠,南风草木之香,即是心香,非俗笔所能道。”
4.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东坡‘梦回拾得吹来句’,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与放翁语同一机杼。”
5. 孔凡礼《苏轼年谱》载元祐八年条下:“是年苏轼在扬州,尝游山光寺,与僧人唱和,此诗或作于是时。”
以上为【山光寺送客回次芝上人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