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士无处著,寄身范公园。
桃李忽成阴,荠麦秀已繁。
闭门春昼永,惟有黄蜂喧。
谁人肯携酒,共醉榆柳村。
髯卿独何者,一月三到门。
我不往拜之,髯来意弥敦。
堂堂元老后,亹亹仁人言。
忆在钱塘岁,情好均弟昆。
时于冰雪中,笑语作春温。
欲饮径相觅,夜开丛竹轩。
搜寻到箧笥,鲊醢无复存。
仕宦非不遇,王畿西北垣。
斯民如鱼耳,见网则惊奔。
皎皎千丈清,不如尺水浑。
刑政虽首务,念当养其源。
一闻襦裤音,盗贼安足论。
翻译
闲散的官员无处安身,暂且寄居在范家园中。
桃树李树忽然已绿荫成片,荠菜与麦苗也已茂盛繁密。
春日白昼漫长,闭门不出,唯有黄蜂嗡嗡喧闹。
有谁肯携酒前来,与我共醉于榆柳掩映的小村?
鲁元翰先生究竟是何等人,竟在一月之中三次登门探访。
我不曾前去回拜,他来访的心意却愈发诚恳深厚。
您气度恢宏,是名臣之后;言谈不倦,充满仁者之语。
回想当年在钱塘之时,彼此情谊如同兄弟一般亲密无间。
即便在冰雪严寒之中,谈笑之间也能生出春日般的温暖。
想要饮酒便立刻相寻,夜里便打开竹林深处的小轩相聚。
翻箱倒柜搜寻下酒之物,腌鱼酱肉之类却已荡然无存。
每每惭愧于烟火厨房之中,您那如玉的手腕亲自操持烹调。
离别至今已有多久?今日相见,恍如梦中重逢。
您告诉我即将北上赴任卫州知州,还特意写下新诗助我清酒之兴。
卫州地处太行山麓,地势起伏,黄河奔腾汹涌。
您仕途并非不得志,如今镇守京畿西北边防重地。
当地百姓如同池中之鱼,见网即惊慌逃窜。
您虽有高洁如千丈清流之德,但治理之道反不如一尺浊水更能涵养生机。
刑罚政令固然是首要任务,更应顾念民生之本源。
一旦百姓口中传出“襦袴”(感戴之歌),盗贼又何足挂齿?
以上为【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的翻译。
注释
1. 鲁元翰:鲁有开,字元翰,北宋官员,苏轼友人,曾任卫州知州。
2. 冗士:闲散无职或职位低微的官吏,此处为苏轼自指。
3. 范公园:指范仲淹家族园林,或泛指范氏园圃,苏轼曾短暂寓居。
4. 荠麦:荠菜与麦类作物,象征田园生机。
5. 黄蜂喧:以蜂鸣衬托幽静,反衬孤独寂寞。
6. 榆柳村:种有榆树和柳树的村落,泛指乡野之境。
7. 髯卿:指鲁元翰,因其多须,故称“髯”。
8. 元老后:鲁元翰为北宋名臣鲁宗道之后,故称“元老后”。
9. 亹亹(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形容其言辞恳切仁厚。
10. 鲊醢(zhǎ hǎi):腌制的鱼肉酱类食品,古人常作下酒菜。
11. 玉腕亲炮燔:赞美鲁元翰虽出身高贵却亲自下厨烹调。
12. 坡陀:同“陂陀”,形容地势起伏不平。
13. 太行麓:太行山脉的山脚,卫州位于今河南北部,邻近太行山。
14. 王畿西北垣:京城西北的屏障,指卫州地理位置重要。
15. 如鱼见网:比喻百姓畏官如避祸,反映苛政之害。
16. 千丈清 vs 尺水浑:喻高洁之政不如务实包容之治更能利民。
17. 襦裤音:典出东汉廉范,“襦袴歌”为百姓感激良吏所作之歌。
18. 安足论:哪里还值得谈论,意谓盗贼自然平息。
以上为【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送别友人鲁元翰出任卫州知州所作,既表达深情厚谊,又寄托治国理政之理想。全诗情感真挚,由个人交谊延展至对吏治民生的关切,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民本思想与政治智慧。诗中回忆昔日共饮欢聚的温馨场景,抒发久别重逢的恍惚之感,继而转向对友人赴任之地形势的描绘,并寄予深切期望:主张为政当以养民为本,宽刑恤民,使百姓安居乐业,则盗贼自息。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兼具抒情性与哲理性,展现了苏轼诗歌“情理交融”的典型风格。
以上为【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情感层层递进。开篇写自身处境之“冗”,寄居园中,春景虽美而心境孤寂,唯黄蜂喧鸣,反衬冷清。随即引出鲁元翰频繁来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友情之笃厚。中间回忆钱塘旧事,细节生动——雪中笑语、夜开竹轩、翻箱觅食、亲执庖厨,皆显真情实感,读来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重逢恍如梦寐,感慨深沉。后半转入赠别正题,描绘卫州地理险要,指出民情如惊鱼,暗示施政须体恤。最后提出“养其源”的治国理念,反对一味严刑峻法,主张以仁政化民,百姓安居则盗贼自消。全诗由私情而及公义,由叙事而达议论,融描写、抒情、说理于一体,体现苏轼“以文为诗”“理趣盎然”的艺术特色。语言看似平淡,实则蕴藉深厚,耐人咀嚼。
以上为【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情真语挚,不假雕饰,而自有风骨。忆昔一段,琐细入妙,非深交不能道。”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前幅写寂寥之景,以反衬鲁君之厚意;后幅推阐仁政之理,语重心长。‘不如尺水浑’一句,极有政治识见。”
3. 清·沈德潜《唐宋诗醇》:“苏诗每于酬赠中寓规劝之意,此篇尤显。‘刑政虽首务,念当养其源’,真宰相之言也。”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起处萧疏,中幅温厚,结尾阔大。通体不作一格,而气脉贯穿,大家手笔。”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常以日常琐事入诗,而能提升至哲理层面。此诗从共醉榆柳村到‘盗贼安足论’,自然转折,毫无牵强。”
以上为【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